目的 探討寰椎椎弓螺釘內固定技術在寰樞椎不穩中應用的技巧與臨床療效。 方法 2007年3月-2009年8月,32例因寰樞椎不穩行后路寰樞椎椎弓根螺釘固定融合的患者中,7例因骨折類型、解剖變異及術中原因改行單側或雙側寰椎椎弓螺釘固定,共植入9枚寰椎椎弓螺釘。男5例,女2例;年齡35~69歲,平均48.2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4例,高處墜落傷2例,重物砸傷1例。單純齒狀突骨折2例(AndersonⅡ型);合并寰椎側塊骨折2例,寰樞關節前脫位1例,Hangman骨折2例。受傷至手術時間4~9 d,平均6 d。術前日本骨科協會(JOA)評分為(8.29 ± 1.60)分。 結果 術后復查頸椎側位及張口位X線片示螺釘位置滿意。手術切口均Ⅰ期愈合;無脊髓和椎動脈損傷發生。7 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9~26個月,平均14個月。術后X線片示植骨塊均獲骨性融合,融合時間6~11個月,平均8 個月。無螺釘松動、移位、斷裂和寰樞椎再移位、失穩現象發生,寰椎椎管和脊髓未見侵犯。術后6個月JOA評分為(15.29 ± 1.38) 分,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2.078,P=0.000)。 結論 寰椎椎弓螺釘內固定技術固定牢固,操作簡便、安全,可作為寰椎椎弓根或側塊螺釘固定失敗的補救方案。
目的 探討寰椎椎弓根形態分類及椎弓根螺釘固定的植釘方法。 方法 寰椎椎弓根形態分類研究:取成人干燥寰椎標本48 個,行CT 三維重建,建立經過椎動脈溝底部下2 mm 處橫切面和椎弓根中外1/3 矢狀面的切面圖;以螺釘直徑3.50 mm,半徑1.75 mm 為標準,根據通過椎弓根中外1/3 矢狀面的椎動脈溝底部骨質厚度,將寰椎椎弓根解剖形態分為3 型:普通型 40 個(83%),輕度變異型6 個(13%),重度變異型2 個(4%)。以通過寰椎椎弓根中外1/3 矢狀面與通過椎動脈溝底部下方約2 mm 處橫斷面的交線為進釘通道,以進釘通道在后弓后方骨皮質上的投影點為進釘點,采用電子游標卡尺在干燥寰椎骨標本上測量以下指標:進釘點與側塊后緣的距離(L1),進釘處寰椎椎弓根高度(L2),進釘點至側塊下關節面的垂直距離(L3),進釘處側塊高度(L4),進釘處側塊寬度(L5),進釘處寰椎椎弓根寬度(L6),釘道處椎動脈溝底椎弓根厚度(H1)。寰椎椎弓根螺釘植釘方法的研究:取12 個新鮮成人冷凍寰椎標本,左右側釘道處椎動脈溝底部骨質厚度分別打磨為:1.5 mm 和2.5 mm,1.5 mm 和4.0 mm,2.5 mm 和4.0 mm,每種厚度4 個標本;以通過寰椎椎弓根的中外1/3 矢狀面與通過椎動脈溝底部下約2 mm處橫斷面的交線為進釘通道植釘。 結果 左側L1( 5.79 ± 1.24) mm,L2(4.55 ± 1.29) mm,L3(5.12 ± 1.06) mm,L4(12.43 ± 1.01) mm,L5(12.66 ± 1.37) mm,L6(7.86 ± 0.77) mm,H1(4.11 ±1.25) mm;右側L1(5.81 ± 1.26) mm,L2 (4.49 ± 1.22) mm,L3 (5.15 ± 1.05) mm,L4 (12.49 ± 0.98)mm,L5(12.65 ±1.38) mm,L6(7.84 ± 0.78)mm,H1(4.13 ± 1.29)mm;兩側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gt; 0.05)。模擬植釘后所有標本無螺釘向上突破椎動脈溝底骨質。 結論 對于寰椎后弓高度偏小的患者,可部分經寰椎后弓或跨越寰椎后弓實現寰椎的椎弓根螺釘固定,進釘位置應以術前三維CT 重建和術中探查結合考慮。
目的 探討經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釘系統內固定融合術治療上頸椎疾患的可行性、方法、療效和適應證。 方法 2004年10月~2006年1月,采用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釘系統內固定融合術治療17例上頸椎疾患患者。男13例,女4例;年齡19~52歲。寰樞椎脫位14 例,其中先天性齒狀突不連3例,陳舊齒狀突骨折4例,新鮮齒狀突骨折(ⅡC型)2例,寰椎橫韌帶斷裂3例,寰椎骨折2例;樞椎腫瘤 2例;C2、3巨大神經鞘膜瘤1例。術前JOA評分8.3±3.0分。 結果 17例手術時間2.1~3.4 h,平均2.7 h;出血量300~750 ml,平均490 ml。術中未發生椎動脈和脊髓損傷。1枚寰椎椎弓根螺釘前端穿透側塊內上皮質約3 mm,但未影響寰枕關節活動,余位置滿意。患者全部獲3~18個月定期隨訪。螺釘位置良好,無釘棒斷裂、變形及松動,3~6個月后患者均獲植骨融合。術后3個月JOA評分14.6±2.2分,恢復率73%~91%,平均82%。 結論 經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釘系統內固定融合術治療上頸椎疾患具有可行性,若術中操作得當,其療效較好,適應證較廣。
目的 探討經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釘固定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20具頸椎尸體標本,模擬經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釘固定。在寰椎后弓后緣表面,經樞椎下關節突中心點縱垂線與寰椎后弓上緣下方3 mm水平線的交點作為進釘點,按內斜10度、上斜5度鉆孔,經寰椎椎弓根置入直徑3.5 mm的皮質骨螺釘。測量進釘點與寰椎椎弓根中線平面的距離、螺釘最大進釘深度、螺釘內斜角度和螺釘上斜角度等解剖指標,觀察螺釘是否突破椎弓根和側塊骨皮質,以及椎動脈、硬膜、脊髓是否損傷等。結果 共放置40枚寰椎椎弓根螺釘,測得進釘點與寰椎椎弓根中線的平均距離為(2.20±0.42) mm,螺釘最大進釘深度平均(30.51±1.59) mm,螺釘內斜角度平均(9.70±0.67)度,上斜角(4.60±0.59)度。其中1枚螺釘因上斜角度過大穿破椎弓根上緣,8枚因后弓高度過小而突破椎弓根下緣,5枚進釘過深突破寰椎側塊前緣皮質,但均未對脊髓和椎動脈造成損傷。結論 經后路行寰椎椎弓根螺釘固定是安全可行的,但應注意進釘角度和深度。
目的總結不穩定性寰椎骨折的治療進展,提出存在問題并展望研究方向。方法通過查閱國內外不穩定性寰椎骨折治療的相關文獻,就寰椎骨折穩定性評價及治療方法、手術入路以及內固定器械選擇等方面進行總結分析。結果目前,臨床上認為除橫韌帶完整的寰椎前弓單處骨折或單純后弓骨折外的所有寰椎骨折,均為不穩定性骨折。不穩定性寰椎骨折的治療從傳統非手術治療、融合術,逐漸發展至單節段固定治療。非手術治療效果欠佳,融合術犧牲了上頸椎活動度,而單節段固定不僅能復位固定骨折,同時保留了上頸椎運動功能。單節段固定手術入路分為后路及經口入路,術中采用的內固定器械也在不斷改良,主要包括釘棒系統、釘板系統以及鋼板系統等。結論對于不穩定性寰椎骨折,單節段固定較非手術及傳統融合術更具優勢,是理想的手術方式。其中,經口入路單節段固定復位寰椎前弓骨折更直接,但存在感染風險;后路單節段固定對寰椎前弓骨折的復位效果欠佳,有待進一步探究更加有效的復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