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4mqmm"></option>
    <td id="4mqmm"><option id="4mqmm"></option></td>
  •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李少民" 2條結果
    • 先天性心臟病合并重度肺動脈高壓的診斷及外科治療

      目的總結先天性心臟病合并重度肺動脈高壓患者的診斷及治療經驗。方法2000年1月~2005年8月,收治87例先天性心臟病合并重度肺動脈高壓患者,其中室間隔缺損(VSD)58例,房間隔缺損(ASD)4例,VSD合并動脈導管未閉(PDA)6例,VSD合并ASD16例,PDA3例。82例患者行手術治療,其中75例行常規心臟畸形矯治手術,VSD采用間斷縫合滌綸補片修補,7例室間隔水平雙向分流平衡的患者進行了單向活瓣VSD修補術;5例因艾森門格綜合征放棄手術治療。結果行手術治療的82例中共死亡4例,均死于術后低心排血量綜合征,其中單向活瓣VSD修補者死亡2例。手術后呼吸機輔助呼吸時間38~178h(56±8h),血管活性藥物使用時間58~244h(117±43h)。術后發生并發癥3例,均為肺不張,經霧化吸入、吸痰和拍背等治療后治愈。隨訪78例,隨訪時間6個月,氣促癥狀明顯減輕,超聲心動圖提示2例心臟補片處有少量分流,其余患者均恢復良好。結論非有創性檢查方法能對肺動脈高壓的性質作出準確的判斷,采取合適的治療方法能獲得滿意的療效。術前對肺動脈高壓性質的準確判定、心肺功能調整以及圍手術期處理是此類患者安全康復的關鍵。

      發表時間:2016-08-30 06:2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術后放療在ⅢA-N2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預后中的臨床價值

      目的評估術后放療(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PORT)對接受手術和化療的ⅢA-N2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預后的影響。方法本研究從SEER Research Plus數據庫(17 Registries,November 2012 Submission [2000-2019])中選擇并納入的所有接受手術和化療的ⅢA-N2期非小細胞肺患者。根據是否采用術后放療,將患者分為PORT組和非PORT組。采用Cox比例風險回歸分析評估潛在的預后因素。采用傾向性評分匹配法(匹配比1∶1,卡鉗值設為0.01)和Kaplan-Meier生存曲線比較PORT組和非PORT組患者的總體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和疾病特異生存(disease-specific survival,DSS)的差異。結果本研究最終納入2468例ⅢA-N2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其中男1078例、女1390例,中位年齡65(58~71)歲。PORT組1336例,非PORT組1132例。PORT組與非PORT組的OS[多因素分析:HR=0.951,95%CI(0.859,1.054),P=0.338]和DSS[多因素分析:HR=0.914,95%CI(0.816,1.025),P=0.123]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傾向性評分匹配后,兩組基線特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OS和DSS差異也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PORT未明顯改善接受手術和化療的ⅢA-N2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