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4mqmm"></option>
    <td id="4mqmm"><option id="4mqmm"></option></td>
  •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胡柯" 1條結果
    • 異源性新鮮和保存羊膜移植后免疫相容性及組織學轉歸的比較研究

      對比新鮮與保存人羊膜異種移植后的免疫反應、組織改變及轉歸,客觀評價不同類型羊膜的臨床應用價值。 方法 取清潔級BALB/C 小鼠150 只,雌雄不限,體重18 ~ 20 g;建立BALB/C 小鼠皮下埋植實驗模型。按埋植物的不同將動物分為5 組,分別為甘油保存羊膜(glycerin preserved amniotic membrane,GPAM)組、新鮮羊膜(fresh amniotic membrane,FAM)組、雙層新鮮羊膜(double fresh amniotic membrane,DFAM)組、絨毛膜組(陽性對照組)和單純手術組(陰性對照組)。各組分別于術后1、2、4、8 及12 周取材行大體觀察、免疫組織化學法測定組織切片中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Ⅱ的表達,以及HE 染色觀察植片及周圍組織的變化,并行炎性細胞計數。 結果 術后各組小鼠飲食、活動正常,創面均Ⅰ期愈合。各羊膜組移植區MHC Ⅱ表達和炎性細胞計數均明顯弱于陽性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lt; 0.01);術后1、8、12 周,各羊膜移植組間MHC Ⅱ抗原表達和炎性細胞計數兩兩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gt; 0.05);術后2 ~ 4 周,FAM 組與DFAM 組MHC Ⅱ抗原表達和炎性細胞計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gt; 0.05),但均略多于GPAM 組(P lt; 0.05);術后4 周,各羊膜組移植區MHC Ⅱ抗原表達和炎性細胞計數均較2 周前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lt; 0.01)。HE 染色觀察:術后4 周新鮮羊膜植片上羊膜上皮細胞仍存活;術后早期,成纖維細胞從基質層方向浸潤羊膜,并在上皮附近合成膠原纖維囊包裹;術后12 周,羊膜植片已與周圍組織融合難以區分。 結 論 人羊膜作為一種異源性移植材料,無論新鮮或保存,均具有良好的免疫相容性和組織相容性。含活上皮的新鮮羊膜較保存羊膜可能有更佳的修復重建效果。

      發表時間:2016-09-01 09:1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