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系統評價胰腎聯合移植(simultaneous pancreas–kidney transplantation,SPK)內分泌門靜脈回流和體靜脈回流兩種術式術后移植物存活率、受者存活率和并發癥發生率有無區別。方法 計算機檢索EMbase(1974~2008.1)、PubMed(1970~2008.1)、Cochrane圖書館(2008年第1期)和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1978~2008.1),納入3篇胰腎聯合移植內分泌引流兩種術式比較的隨機對照試驗。采用Cochrane協作網的系統評價方法評價納入研究質量,并提取有效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最終納入3個RCT共401例胰腎聯合移植進行評價。Meta分析結果顯示:胰腺移植內分泌引流的兩種術式之間,僅1個研究(共82例)報道門靜脈回流術式的3年和5年移植胰腺存活率優于體靜脈回流術式(P=0.03,P=0.05),但所有研究的移植胰腺、移植腎臟及受者的各時間點存活率和各種并發癥如排斥反應、移植物血栓形成和感染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現有研究結果顯示,胰腎聯合移植內分泌引流兩種術式術后移植物存活率、受者存活率和并發癥發生率相同。但由于現有臨床研究樣本量少,上述結論尚需大樣本、長期隨訪的高質量隨機對照研究證實。
目的 尋找不同移植器官發生慢性移植物失功(chronic graft dysfunction,CGD)的變化規律,證實不同器官CGD發生率不同與移植器官種類有關,即CGD的器官特異性。 方法 網上獲取OPTN/ SRTR(organprocurement and transplantation network/ scientific registry of transplant recipient)2006年報,收集近10年全球29.6萬余例各種實體器官各時點移植物存活率。根據總表統計數據用圖示法尋找移植物存活率在各種移植實體器官的變化趨勢;根據分表統計數據,按不同年齡組、性別和人種作圖,進一步觀察趨勢。以不同時段移植物存活率為變量,分層聚類分析,將各種實體移植器官分成兩類。確定低存活標準,將各種實體移植器官不同時段移植物存活率與之比較,用森林圖法直觀展示高低不同的兩類。 結果 各時段邊緣供腎、單獨胰腺移植、腎移植后胰腺移植、小腸移植、尸肺移植和心肺移植的移植物存活率在不同年齡段(18 ~ 34、35 ~ 49、50 ~ 64歲)、性別和人種均較低。以各種實體器官移植1991 ~ 1995年和1996 ~ 2000年兩個時段的1年、3年和5年移植器官近期存活率(GSR)為變量聚類分析,上述低存活器官聚為一類,與低存活率相關。以邊緣供腎GSR 為標準,上述低存活器官兩個時段3月、1年、3年和5年GSR 均比邊緣供腎低[3 月GSR ,OR 0.26 ~ 0.92;95%CI(0.20,0.35)~(0.61,1.39);1 年GSR,OR 0.30~ 0.87,95%CI(0.23,0.37)~( 0.78,0.97);3年GSR 5年GSR,OR 0.12~ 0.87;95%CI(0.09,0.71)~(0.75,1.0)]。 結論 CGD在不同器官的變化具有規律性。各種實體移植器官GSR可聚為高低存活兩類,低GSR器官為邊緣供腎、單獨胰腺移植、腎移植后胰腺移植、小腸移植、尸肺移植和心肺移植,表現為高發早發C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