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構建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綠色熒光蛋白(GFP)融合表達質粒,觀察其融合蛋白的特性。方法 將BDNF cDNA片段插入pcDNA3.1/NT-GFP-TOPO 真核表達質粒,使其與GFP同處一個閱讀框架中,測序鑒定后,轉染培養的雪旺細胞,用免疫組織化學和蛋白質印跡(Western botting)觀察外源性目的蛋白的表達情況,并用該質粒活體轉染視神經切斷的大鼠模型,觀察所表達外源性蛋白的神經保護作用。結果 測序證實質粒構建成功。Western botting結果顯示,BDNF-GFP融合蛋白表達一相對分子質量為41times;103大小條帶。熒光顯微鏡下可見BDNF-GFP轉染的細胞發出綠色熒光,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后,可見綠色熒光與紅色熒光完全重合。轉染BDNF-GFP質粒和GFP質粒的大鼠視神經切斷術后7 d存活視網膜神經節細胞(RGC)分別為(1201plusmn;286)、(482plusmn;151)個 /mm2,存活百分比分別為(51.39plusmn;12.24)%和(20.62plusmn;6.46)%;28 d時存活的RGC分別為(715plusmn;71)、(112plusmn;24)個/mm2,存活百分比分別為(30.59plusmn;3.04)%和(4.79plusmn;1.03)%。兩組存活百分比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144,11.378;P<0.01)。結論 BDNF-GFP融合表達載體可以轉錄翻譯為一融合蛋白,該蛋白可自發綠色熒光,并具有BDNF的生物學活性。
目的觀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OVID-19)相關急性黃斑神經視網膜病變(AMN)患眼的臨床和多模式影像學特征。方法回顧性研究。2022年12月20日至2023年1月17日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眼科就診的COVID-19相關AMN患者29例58只眼納入研究。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矯正視力、眼底彩色照相、紅外眼底照相(IR)、短波長自身熒光(SW-AF)、近紅外自身熒光(NIR-AF)、光相干斷層掃描(OCT)、OCT血管成像(OCTA)檢查。所有患者均予以改善微循環口服藥物治療;其中,聯合小劑量糖皮質激素口服12例。首診后隨訪1~3個月,完成1個月隨訪共19例38只眼。結果29例患者中,男性9例18只眼,女性20例40只眼;均為雙眼發病。患者年齡(29.9±9.5)(12~47)歲。發熱至出現眼部癥狀的時間為(2.52±2.01)d。58只眼中,合并視網膜棉絨斑、視盤水腫、黃斑旁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分別為5、2、1只眼。所有患眼可見深紅棕色黃斑暗區。IR檢查,中心凹和旁中心凹楔形、類楔形或“花瓣樣”斑片狀暗區。SW-AF檢查,未見明顯異常39只眼;與IR一致的弱自身熒光暗區19只眼。NIR-AF檢查,均可見點狀或片狀自身熒光暗區。OCT檢查,急性期可見黃斑區自視網膜色素上皮(RPE)層垂直向上擴散的強反射病灶,呈典型“豆苗”征。OCTA檢查,視網膜深層毛細血管叢(DCP)血流密度降低50只眼;橫斷面OCT顯示外層視網膜病灶暗區范圍與IR一致。初診后1個月,病情好轉18只眼(47.4%,18/38)。合并棉絨斑的5只眼中,棉絨斑消退伴視神經纖維束缺失4只眼;視盤水腫者,視盤水腫消退。所有患眼“豆苗”征消失,病灶局限,病灶區域橢圓體帶和(或)嵌合體帶欠連續。結論 COVID-19相關AMN特征性表現為IR中心凹、旁中心凹楔形、類楔形或“花瓣樣”片狀暗區;OCT表現為黃斑區急性期自RPE層垂直向上擴散的強反射病灶;OCTA表現為DCP血流密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