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4mqmm"></option>
    <td id="4mqmm"><option id="4mqmm"></option></td>
  •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李勇坤" 1條結果
    • 肝動脈重建方式對肝移植術后早期缺血性膽道病的影響

      目的探究受體肝動脈重建位點的選擇對肝移植術后早期缺血性膽道病(ischemic-type biliary lesion,ITBL)的影響。方法回顧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間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肝移植中心及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接受公民逝世后捐獻肝移植的656例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按照受體動脈吻合位點進行分組:遠端組采用肝左、右動脈或肝固有動脈進行吻合;近端組采用胃十二指腸動脈、肝總動脈或肝總動脈-胃十二指腸動脈分叉處進行吻合。探究2組術后早期并發癥的差異和移植術后1年內ITBL發生的影響因素。結果656例患者中,遠端組262例,近端組394例。近端組的肝動脈血栓發生率低于遠端組(χ2=5.675,P=0.017),而2組的肝動脈出血、ITBL、原發性移植物無功能、膽道相關性和排斥相關性移植物功能衰竭的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結果顯示:肝動脈血栓形成 [OR=4.453,95%CI(1.318,15.050),P=0.016] 及冷缺血時間>6 h [OR=1.844,95%CI(1.014,3.353),P=0.045] 是肝移植患者術后早期ITBL的危險因素,而肝動脈的重建類型不是ITBL的危險因素 [OR=1.166,95%CI(0.630,2.157),P=0.625]。結論以受體肝總動脈、胃十二指腸動脈及肝總動脈-胃十二指腸動脈分叉處Carrel瓣進行肝動脈吻合重建可一定程度降低吻合難度且不增加術后早期ITBL的發生風險。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