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4mqmm"></option>
    <td id="4mqmm"><option id="4mqmm"></option></td>
  •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朱青" 1條結果
    • PCDH15基因復合雜合新突變致無色素性視網膜色素變性表型的1F型Usher綜合征一家系

      目的確定1個具有無色素性視網膜色素變性(RPSP)表型的Usher綜合征(USH)家系的致病基因及其與眼部表現相關性。方法回顧性臨床研究。2019年11月于河南省人民醫院眼科門診檢查確診的具有RPSP表現的1F型USH患兒1例和其父母納入研究。患兒女,9歲。雙眼夜盲4年余;聽力下降7年,目前雙耳感音神經性耳聾。雙眼最佳矯正視力0.5+。眼底未見明顯色素沉著。外圍視野視敏度下降。光相干斷層掃描檢查,周邊視網膜外層變薄,橢圓體帶消失。視網膜電圖檢查,視桿、視錐系統反應重度下降。患兒父母臨床表型正常。抽取患兒及其父母外周靜脈血,提取全基因組DNA,采用自主研發的靶向捕獲試劑盒(PS400),使用二代基因測序技術檢測基因變異,對可疑致病突變位點通過Sanger測序進行驗證,并在家系成員中進行共分離。依據序列變異解讀標準和指南對變異進行致病性評估;利用生物信息學技術評估變異對編碼蛋白的影響。結果基因檢測結果顯示,先證者檢測到PCDH15基因c.4109dupA(p.K1370fs)(M1)、c.17dupA(p.Y6_L7delinsX)(M2)復合雜合突變位點,經Sanger測序驗證,變異在該家系中呈共分離狀態。經序列變異解讀標準和指南評估,M1、M2均為PCDH15基因致病性變異,M1導致編碼蛋白跨膜結構完全改變,M2導致基因僅能翻譯出6個氨基酸,預測不能合成PCDH15蛋白。根據臨床表型、基因變異致病性以及蛋白結構預測,最終臨床診斷為PCDH15相關1F型USH。結論PCDH15基因c.4109dupA、c.17dupA為該家系患兒USH的致病突變位點,該復合雜合新突變導致PCDH15蛋白無法正常合成,從而引起眼部及耳部表現。

      發表時間:2021-07-21 02:11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