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4mqmm"></option>
    <td id="4mqmm"><option id="4mqmm"></option></td>
  •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關鍵詞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關鍵詞 包含"下肢骨折" 7條結果
    • 椎間盤鏡下微創植骨治療下肢骨折術后骨不連

      【摘 要】 目的 探討在椎間盤鏡下微創植骨治療股骨、脛骨骨折術后骨不連的療效。 方法 2004 年8 月-2008 年8 月,采用椎間盤鏡下植骨治療股骨、脛骨骨折術后骨不連患者40 例。男23 例,女17 例;年齡20 ~ 63 歲,平均41.5 歲。骨折后初次手術采用股骨帶鎖髓內釘固定治療12 例,鋼板固定16 例;脛骨帶鎖髓內釘固定9 例,鋼板固定3 例。內固定術后10 ~ 16 個月發生骨不連。X 線片示肥大型骨不連24 例,正常型3 例,萎縮型13 例。 結果 患者手術時間40 ~ 80 min,平均61 min;出血量80 ~ 130 mL,平均100 mL。住院時間6 ~ 11 d,平均8.1 d。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無感染及血管、神經損傷等并發癥發生。40 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0 ~ 16 個月,平均12.3 個月。X 線片示40 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4 ~ 10 個月,平均6.8 個月。無患肢疼痛及功能障礙,無內固定失效。 結論 經椎間盤鏡下微創植骨治療股骨、脛骨骨折內固定術后骨不連是一種微創、有效的治療方法。

      發表時間:2016-08-31 04:2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下肢骨折患者實施整體護理體會

      下肢骨折;護理

      發表時間:2016-09-08 09:11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下肢骨折術后肺動脈栓塞治療的臨床觀察

      【摘要】目的回顧性總結下肢骨折并發肺動脈栓塞(PE)的診治和轉歸情況,為臨床預防、及早發現并及時治療骨折并發PE提供參考。方法收集筆者所在科室近年收治的20例資料完整的骨折并發PE患者病歷,回顧性分析其診治方法及轉歸,總結防治策略。結果在20例患者中,2例住院期間因PE死亡,其余18例治愈出院隨訪至今效果滿意。結論提高對PE的認識,是早期發現PE的前提,應對PE的最好措施是積極預防,特別是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提高醫生觀察、判斷病情的能力,爭取治療及搶救時機可減少PE的病死率。

      發表時間:2016-09-08 09:45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綜合康復治療體系對54例地震致下肢骨折患者功能康復的影響

      目的:探討綜合康復治療體系對54例地震致下肢骨折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采用綜合康復治療方法治療“5·12”汶川大地震所致54例下肢骨折患者,臨床觀察患者傷口的愈合情況和骨折的復位情況,有無骨折并發癥,分析比較治療前后患者下肢功能恢復情況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改善。結果:康復治療后關節活動度明顯改善,由入院時的平均218.61°增加至出院時的237.5°(P<0.001)。Barthel指數由入院時的平均55.4增加至出院時的70.8(P<0.001),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有較大幅度提高。結論:綜合康復治療體系對于地震傷致下肢骨折患者的功能恢復至關重要,一套完善的體系應包括:①康復治療早期介入,功能鍛煉長期堅持;②發揮大型綜合性醫院的優勢,多學科交叉,多部門合作;③功能康復和心理康復并重;④專業人士與社會團體共同參與。

      發表時間:2016-09-08 09:54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可回收腔靜脈濾器在下肢骨折伴深靜脈血栓患者中的應用

      目的探討下肢或盆骨骨折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患者置入可回收下腔靜脈濾器預防圍術期肺栓塞的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 168 例下肢或盆骨骨折合并 DVT 置入腔靜脈濾器患者的臨床資料,統計濾器回收率及血栓攔截率的情況。結果本組 168 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濾器,并于(48.3±4.8) d(14~97 d) 后取出可回收濾器;其中 159 例成功取出濾器,取出率為 94.6%,經造影檢查或取出腔靜脈濾器時發現濾器上有血栓者 61 例,即血栓攔截率為 36.3%(61/168)。結論下肢或盆骨骨折合并 DVT 患者置入可回收腔靜脈濾器可有效攔截血栓、避免肺栓塞的發生。

      發表時間:2019-03-18 05:29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低分子肝素聯合阿司匹林預防脾破裂并下肢骨折患者圍術期靜脈血栓形成

      目的探討脾切除后下肢骨折手術患者圍術期采用低分子肝素聯合阿司匹林預防抗凝治療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顧分析2009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50例脾破裂合并下肢骨折患者臨床資料。于脾切除術后48 h開始給予依諾肝素鈉抗凝治療,骨折手術前24 h停用;骨折手術后按抗凝方案不同分為阿司匹林組(A組,15例)、低分子肝素組(B組,16例)和低分子肝素聯合阿司匹林組(C組,19例),療程均為28 d。3組患者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致傷原因、骨折部位、受傷至手術時間、合并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患者靜脈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發生情況;術前及術后1、3、7 d記錄患者血紅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platelet,PLT)、 D-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水平,觀察抗凝方案對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記錄切口并發癥及出血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計算圍術期失血總量、隱性失血量和顯性失血量。 結果A、B、C組VTE發生率分別為13.33%(2/15)、12.50%(2/16)和5.26%(1/1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770,P=0.680)。3組患者均無門靜脈血栓形成,均無VTE相關性死亡。3組患者手術前后各時間點Hb、PLT、D-D二聚體、FDP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3組患者術后顯性失血量、隱性失血量及圍術期失血總量比較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無局部皮膚壞死,A組發生切口紅腫1例;B組切口流膿、紅腫1例,脂肪液化1例;C組切口滲出反復較多且伴有周圍局部組織紅腫1例,切口局部血腫1例。A、B、C組切口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6.66%(1/15)、12.50%(2/16)、11.76%(2/1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02,P=0.860)。4例發生出血并發癥,其中A、B組各1例切口處瘀斑,發生率分別為6.66%和6.25%;C組發生切口血腫1例、出血事件1例,發生率為11.76%;3組間出血并發癥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68,P=0.875)。結論脾切除后下肢骨折手術患者圍術期聯合使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預防抗凝治療,能有效預防VTE發生,且不增加并發癥發生率,是一種有效、安全的治療方法;但能否降低VTE發生率有待擴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明確。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基于灰色關聯分析及 BP 神經網絡的下肢骨折術前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研究

      目的 探究運用下肢骨折患者術前血液指標構建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中的預測效能。方法 回顧性選擇 2018 年 1 月-2022 年 12 月于德陽市人民醫院骨科治療的下肢骨折患者,收集患者年齡、性別、身高、體重等基礎和臨床資料,以及入院時實驗室檢查指標,計算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 to lymphocyte ratio, NLR)、單核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monocyte to lymphocyte ratio, MLR)和血小板與淋巴細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 PLR),并根據入院時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提示是否有 DVT 將患者分為 DVT 組和非 DVT。進行數據預處理后采用灰色關聯分析(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GRA)篩選 DVT 的重要預測特征組合模型,建立 BP 神經網絡預測模型,最后評價模型的精確度,同時評估不同模型在 DVT 臨床預測中的效能。結果 最終納入下肢骨折患者 4033 例,其中 DVT 組 3127 例,非 DVT 組 906 例。GRA 選擇了 7 個重要預測特征,分別為淋巴細胞絕對值、NLR、MLR、PLR、血漿 D-二聚體、直接膽紅素、總膽紅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隨機森林、決策樹、單一 BP 神經網絡以及 GRA-BP 神經網絡組合模型精確度分別為 74%、76%、75%、84%、87%,以 GRA-BP 神經網絡組合模型的精確度最高。結論 該研究所選 GRA-BP 神經網絡在下肢骨折患者術前 DVT 風險預測中的精確度最高,能夠為 DVT 預防策略制訂提供參考依據。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