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證教育是指將“個體教學經驗”與“外部研究可獲得的最佳證據”進行結合,進而指導實踐的教學過程[1]。循證教育要求以學生發展和學習為中心,通過收集和分析學生學習進程、階段性學習成果等教學數據,對后續教學實踐和決策進行科學調整和設計,進而解決教學問題,提高教學水平。目前,循證教育已被用于多項專業課程設計、決策和教學實踐中,有效提高了專業課程設計邏輯的合理性和資源配置的科學性,提升了學生培養的質量[2-3]。
英語教學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之一。教育部2004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要求各大高校制定科學的、系統的、個性化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4]。教育部2020年發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將大學英語定性為核心通識課程,指出大學英語課程性質應兼具工具性,讓學生學習與專業相關的學術英語或職業英語[5]。在醫學教育全球化發展趨勢下,為適應我國高等教育新的發展形勢,繼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對于臨床醫學專業的英語能力要求,除了掌握通識英語,還應具備醫學英語能力。根據我國2008年頒布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規定“能用一門外語閱讀醫學文獻”是本科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應該達到的基本要求[6],而根據臨床實際工作需要,還必須包括臨床診療英語和醫學文獻寫作和發表等。醫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涉及的專業詞匯量大、詞形長、句型復雜、缺乏語言環境等[7],存在難記、難讀、難學的問題。
為進一步提高醫學英語課程的建設水平和學生的醫學英語水平,本研究將循證教育與醫學英語教學進行有機結合,通過調查現有醫學英語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對象的基本情況(英語水平、對醫學英語學習的評價和認識等),制定醫學英語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并進一步評估課程的教學效果,以期為醫學英語課程的科學化設置提供可靠的實踐證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文獻檢索
以“醫學英語”和“教學”為關鍵詞,在教育資源信息中心、CNKI和WanFang Data數據庫檢索相關研究,檢索時限均為建庫至2023年7月14日。按照“教學對象為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和“提供了可用的教學方法”為納入標準進行篩選。并對納入文獻進行信息提取。
1.2 問卷調查
1.2.1 調查對象
從2020年到2022年對四川省某醫學院即將進入《醫學英語》課程學習的臨床醫學五年制和八年制本科學生進行問卷調查[8]。
1.2.2 調查內容
問卷調查內容包括:① 基本信息;② 英語能力相關考試及分數;③ 截止目前出國交流次數;④ 英語水平自我滿意度,包括:總體英語水平、日常交流、詞匯量、學術英語水平、臨床英語水平;⑤ 醫學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包括:臨床工作需要、同行交流、了解前沿知識、國際交流;⑥ 醫學英語課程中重要的內容,包括:醫學英語詞匯構成和讀音規則、臨床英語應用、職場英語應用;⑦ 課外英語自主學習方式;⑧ 課外英語自主學習的重要性;⑨ 對課外英語自主學習自我滿意度。
1.3 制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以教學大綱為基礎,根據調查對象的英語水平、對醫學英語課堂學習內容的評價和認識,制定醫學英語教學內容。根據文獻檢索情況等,調整教學方法。根據學生課外學習情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課外自主學習。
1.4 教學效果評估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問卷調研內容包括:① 對課程的總體滿意度;② 對不同教學模塊的總體滿意度、實用性滿意度、趣味性滿意度和教學方法滿意度;③ 對醫學英語論文閱讀和寫作教學的總體滿意;④ 對醫學英語論文各部分寫作邏輯和時態語態的掌握情況;⑤ 對壁報制作和口頭匯報技巧的掌握情況;⑥ 課外自主學習的方式、持續時長和總體評價。
1.5 統計分析
使用個數(比率)表示分類變量。對連續變量使用Shapiro-Wilk進行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連續性變量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非正態分布的連續性變量使用中位數(四分位距)表示。統計分析使用R 4.0.2軟件。
2 結果
2.1 檢索結果
共納入27篇英文文獻和109篇中文文獻。納入研究顯示可以從調整醫學英語教學內容、提高英語授課比重、注重新興電子產品在課外英語學習中的應用等來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內容方面,除了需要提高聽與說的教學比例外,還需根據學生英語基礎、課堂反饋、試卷作答情況等進行個性化調整。課前指導和5分鐘的解釋性講座也能顯著提升醫學英語教學效果。此外,注重其他醫學專業課程(如解剖學、生理學等)和臨床實踐過程(如病例撰寫、病例匯報等)中、英文授課和英語運用的比例也是提升學生醫學英語水平的重要方式。而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team-based learning,TBL)、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基于案例教學法(case-based learning,CBL)、翻轉課堂等也適用于醫學英語教學[9]。
2.2 問卷調查結果
共納入964名研究對象。所有研究對象均具有一定英語基礎,但絕大多數(64.94%)學生對自己總體英語水平不滿意。98.8%以上學生覺得醫學英語非常重要。其中,英文學術論文規范寫作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授課內容。此外,醫學英語詞匯構成和讀音規則、英文病歷的閱讀、病史采集和病例匯報被99%以上的學生認為是重要的授課內容。職場英語應用、學術英語和國際交流基本禮儀的授課內容也不應被忽視。關于上述調查內容的信度和效度評價結果見表1。

除了課堂教學,課外的自主學習也非常重要。本次調查發現98.76%學生認為課外英語自主學習是重要的,但50.41%學生對自己課外英語自主學習情況不滿意。課外學習最常用的方式依次是智能手機終端應用APP、觀看或收聽英文影視劇/廣播劇和在線學習英語課程。詳細數據見附件圖1。
2.3 制定醫學英語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
根據文獻檢索結果及問卷調查內容,醫學英語課程采用理論授課為主的小班化教學,教學活動將在兩個學期開展。第一學期進行4個版塊的醫學英語教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包括:① 醫學英語詞匯:詞匯發展歷史、構詞法、發音以及各系統常見醫學英語詞匯。本部分將通過構建詞匯網絡,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邏輯,同時還將設置趣味習題和小游戲等,加強學生對醫學詞匯的記憶。② 臨床醫學英語:閱讀英文病例、問診、查體、采集匯報病史和病歷書寫。本部分教學將采用情景再現、TBL、CBL等教學方法。③ 敘事醫學:醫學人文閱讀與反思,人文關懷等。本部分教學將采用翻轉課堂等形式進行。④ 實用英語:郵件禮儀、簡歷撰寫等。本部分教學主要采用實戰演練的方式進行。第二學期將進行醫學英語論文閱讀和寫作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① 文獻閱讀技巧:文獻寫作邏輯、時態語態等。② 科研論文全過程模擬:寫作、投稿和國際會議(壁報和口頭匯報)。本部分主要采用實戰演練、翻轉課堂、小組研討的方式進行相關教學。此外,教學過程中還將穿插醫學科普閱讀、國內外醫學教育和醫療政策解析等內容。
以常見醫學英語詞匯前綴的教學為例,課堂前5分鐘將通過提問的方式快速回顧上節內容。而后,將分別開展有關表示數量、顏色、大小等常見詞匯前綴的教學。在每一部分的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通過圖片展示、視頻播放等講解詞匯前綴,并鼓勵學生進行相關單詞的列舉。在每部分講解結束后,設置趣味習題和單詞盲盒小游戲等,加強學生對醫學詞匯的記憶。在課堂后10分鐘,鼓勵學生進行不限形式的創作,如繪制詞匯前綴思維導圖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除課堂學習外,本課程還將課外自主學習納入考評體系,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課外英語學習記錄、參加英語沙龍、參加英語演講/比賽等形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附件圖2)。
2.4 教學效果評估結果
學生對醫學英語課程教學滿意度較高,課程平均滿意度為87.07分(百分制)。具體來看,對第一學期的醫學英語詞匯、臨床醫學英語、敘事醫學部分和實用英語部分的滿意度分別為92.11%、98.50%、96.24%和98.87%;對第二學期的醫學英語論文閱讀和寫作部分的平均滿意度為98.61分(百分制),超過95%的學生表示掌握了醫學英語論文的寫作、壁報制作等。
在課外自主學習中,APP打卡是學生們主要選擇的課外學習方式(96.00%),最短學習持續周期為60天,最長為636天。學生們普遍反映課外學習效率有所提高,形成了課外自主學習的習慣。
3 討論
現有醫學英語教學可以從調整醫學英語教學內容、提高英語授課比重、注重新興電子產品在課外英語學習中的應用等方面進行優化。而TBL、PBL、CBL等教學方法能夠顯著提高醫學英語教學效果。問卷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對當前自身英語水平很不滿意,對于醫學英語的重要性及其教學內容都非常認可。根據以上情況,醫學英語課程分別設置了醫學英語詞匯、臨床醫學英語、敘事醫學、實用英語、文獻閱讀技巧和科研論文全過程模擬的教學內容。采用理論授課、小班化教學、小組研討、文章撰寫和修稿、投稿等形式。使用翻轉課堂、情景再現、TBL等教學方法。本課程還將課外自主學習納入考評體系,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們對醫學英語課程教學滿意度較高,認為該課程有效提高了醫學英語水平。
醫學英語課程的教學對象是剛進入大三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該階段的學生已結束通識課程和醫學基礎課程(如解剖學、組織胚胎學),正在開始醫學專業課程學習。本次調查中,64.94%的學生對自己英語整體水平不滿意,而超過98%的學生均認為醫學英語在臨床工作、國際交流、學術交流等方面都非常重要。本課程教學目標應該包括:① 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醫學英語詞匯構詞法和各亞專業常見詞匯。醫學英語詞匯學是醫學英語的根基[10],構詞法應該是整個醫學英語教學的核心之一,能夠熟練地掌握詞根、詞綴比記住幾個單詞更加重要。② 讓學生在臨床實際場景中應用醫學英語,包括看英文病史、采集和匯報病史等。通過真實的情景學習,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醫學英語的價值和魅力。③ 讓學生掌握職場英語應用,包括寫簡歷、郵件書寫和熟悉國際交流禮儀等,為未來職業發展打好基礎。
如上所述,醫學英語課程內容包括醫學英語詞匯、臨床英語、職場英語和學術英語。有研究開展試驗發現融入詞匯起源知識可以顯著提升醫學英語詞匯學教學效果[11]。既往有調查顯示醫學生對醫學英語課程需求主要包括掌握醫學英語構詞方法、提高醫學英語閱讀水平和醫學英語翻譯水平[12],因而醫學英語詞匯學的講授必不可少。
本次調查發現99.48%學生認為醫學英語課程應該涵蓋詞匯構成和發音規則。而通過詞匯構成和發音規則的講解,能夠讓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從根本上擴大學生的醫學英語詞匯量和提高發音水平。此外,臨床醫學英語、職業醫學英語和學術醫學英語教學也被超過99%的學生認為非常重要。上述結果也體現了對傳統醫學英語單純詞匯、句式等教學內容改革地迫切需求。針對這一現狀,筆者所在醫學院開展醫學英語教學改革,開設了醫學英文文獻閱讀和寫作必修課[13],學生反響較好。在教學方式方法上,除了保證課堂教學內容的準確性和科學性,還注重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學生普遍反映受益匪淺。
除了課堂學習,課外學習也非常重要。調查發現超過98%的學生認為課外英語自主學習是重要的,但超過一半的學生對自己課外英語自主學習情況不滿意。課外自主學習資源很多,包括一些手機APP、在線課程、影視作品、書籍、文獻等。手機APP是學生使用最多的課外自主學習資源,但目前市場上還沒有成熟的針對醫學英語學習的APP。另外,如何在眾多資源中找到適合自身學習特點、并利用課程之外的碎片化時間長期堅持下去,也是課外學習的難點之一。我們在課程教學中也應該重視對上述學習資源的引入和結合,增加課堂內容的豐富性和趣味性,并進一步提高學生課外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將APP口語練習打卡等作為課程期末考評的一部分,以督促學生形成課外英語學習的習慣。舉辦英語角、英文影視作品交流會、英文話劇節等活動也能充分調動學生課外學習的積極性。
本次問卷調查雖然樣本量較大,但對象來源和分布較局限,故本研究結果的解釋和推廣應該更謹慎。
醫學生普遍很重視醫學英語的學習,醫學英語課程的設置應該注重醫學詞匯學和臨床英語、學術英語的結合,教學方法上注重科學性和趣味性,并將理論知識和情景應用結合起來。除了課堂教學,課外學習也非常重要,可以在課程教學中引入課外學習,幫助學生思考課外英語學習的方法和培養課外學習的習慣。
循證教育是指將“個體教學經驗”與“外部研究可獲得的最佳證據”進行結合,進而指導實踐的教學過程[1]。循證教育要求以學生發展和學習為中心,通過收集和分析學生學習進程、階段性學習成果等教學數據,對后續教學實踐和決策進行科學調整和設計,進而解決教學問題,提高教學水平。目前,循證教育已被用于多項專業課程設計、決策和教學實踐中,有效提高了專業課程設計邏輯的合理性和資源配置的科學性,提升了學生培養的質量[2-3]。
英語教學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之一。教育部2004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要求各大高校制定科學的、系統的、個性化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4]。教育部2020年發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將大學英語定性為核心通識課程,指出大學英語課程性質應兼具工具性,讓學生學習與專業相關的學術英語或職業英語[5]。在醫學教育全球化發展趨勢下,為適應我國高等教育新的發展形勢,繼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對于臨床醫學專業的英語能力要求,除了掌握通識英語,還應具備醫學英語能力。根據我國2008年頒布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規定“能用一門外語閱讀醫學文獻”是本科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應該達到的基本要求[6],而根據臨床實際工作需要,還必須包括臨床診療英語和醫學文獻寫作和發表等。醫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涉及的專業詞匯量大、詞形長、句型復雜、缺乏語言環境等[7],存在難記、難讀、難學的問題。
為進一步提高醫學英語課程的建設水平和學生的醫學英語水平,本研究將循證教育與醫學英語教學進行有機結合,通過調查現有醫學英語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對象的基本情況(英語水平、對醫學英語學習的評價和認識等),制定醫學英語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并進一步評估課程的教學效果,以期為醫學英語課程的科學化設置提供可靠的實踐證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文獻檢索
以“醫學英語”和“教學”為關鍵詞,在教育資源信息中心、CNKI和WanFang Data數據庫檢索相關研究,檢索時限均為建庫至2023年7月14日。按照“教學對象為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和“提供了可用的教學方法”為納入標準進行篩選。并對納入文獻進行信息提取。
1.2 問卷調查
1.2.1 調查對象
從2020年到2022年對四川省某醫學院即將進入《醫學英語》課程學習的臨床醫學五年制和八年制本科學生進行問卷調查[8]。
1.2.2 調查內容
問卷調查內容包括:① 基本信息;② 英語能力相關考試及分數;③ 截止目前出國交流次數;④ 英語水平自我滿意度,包括:總體英語水平、日常交流、詞匯量、學術英語水平、臨床英語水平;⑤ 醫學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包括:臨床工作需要、同行交流、了解前沿知識、國際交流;⑥ 醫學英語課程中重要的內容,包括:醫學英語詞匯構成和讀音規則、臨床英語應用、職場英語應用;⑦ 課外英語自主學習方式;⑧ 課外英語自主學習的重要性;⑨ 對課外英語自主學習自我滿意度。
1.3 制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以教學大綱為基礎,根據調查對象的英語水平、對醫學英語課堂學習內容的評價和認識,制定醫學英語教學內容。根據文獻檢索情況等,調整教學方法。根據學生課外學習情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課外自主學習。
1.4 教學效果評估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問卷調研內容包括:① 對課程的總體滿意度;② 對不同教學模塊的總體滿意度、實用性滿意度、趣味性滿意度和教學方法滿意度;③ 對醫學英語論文閱讀和寫作教學的總體滿意;④ 對醫學英語論文各部分寫作邏輯和時態語態的掌握情況;⑤ 對壁報制作和口頭匯報技巧的掌握情況;⑥ 課外自主學習的方式、持續時長和總體評價。
1.5 統計分析
使用個數(比率)表示分類變量。對連續變量使用Shapiro-Wilk進行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連續性變量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非正態分布的連續性變量使用中位數(四分位距)表示。統計分析使用R 4.0.2軟件。
2 結果
2.1 檢索結果
共納入27篇英文文獻和109篇中文文獻。納入研究顯示可以從調整醫學英語教學內容、提高英語授課比重、注重新興電子產品在課外英語學習中的應用等來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內容方面,除了需要提高聽與說的教學比例外,還需根據學生英語基礎、課堂反饋、試卷作答情況等進行個性化調整。課前指導和5分鐘的解釋性講座也能顯著提升醫學英語教學效果。此外,注重其他醫學專業課程(如解剖學、生理學等)和臨床實踐過程(如病例撰寫、病例匯報等)中、英文授課和英語運用的比例也是提升學生醫學英語水平的重要方式。而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team-based learning,TBL)、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基于案例教學法(case-based learning,CBL)、翻轉課堂等也適用于醫學英語教學[9]。
2.2 問卷調查結果
共納入964名研究對象。所有研究對象均具有一定英語基礎,但絕大多數(64.94%)學生對自己總體英語水平不滿意。98.8%以上學生覺得醫學英語非常重要。其中,英文學術論文規范寫作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授課內容。此外,醫學英語詞匯構成和讀音規則、英文病歷的閱讀、病史采集和病例匯報被99%以上的學生認為是重要的授課內容。職場英語應用、學術英語和國際交流基本禮儀的授課內容也不應被忽視。關于上述調查內容的信度和效度評價結果見表1。

除了課堂教學,課外的自主學習也非常重要。本次調查發現98.76%學生認為課外英語自主學習是重要的,但50.41%學生對自己課外英語自主學習情況不滿意。課外學習最常用的方式依次是智能手機終端應用APP、觀看或收聽英文影視劇/廣播劇和在線學習英語課程。詳細數據見附件圖1。
2.3 制定醫學英語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
根據文獻檢索結果及問卷調查內容,醫學英語課程采用理論授課為主的小班化教學,教學活動將在兩個學期開展。第一學期進行4個版塊的醫學英語教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包括:① 醫學英語詞匯:詞匯發展歷史、構詞法、發音以及各系統常見醫學英語詞匯。本部分將通過構建詞匯網絡,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邏輯,同時還將設置趣味習題和小游戲等,加強學生對醫學詞匯的記憶。② 臨床醫學英語:閱讀英文病例、問診、查體、采集匯報病史和病歷書寫。本部分教學將采用情景再現、TBL、CBL等教學方法。③ 敘事醫學:醫學人文閱讀與反思,人文關懷等。本部分教學將采用翻轉課堂等形式進行。④ 實用英語:郵件禮儀、簡歷撰寫等。本部分教學主要采用實戰演練的方式進行。第二學期將進行醫學英語論文閱讀和寫作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① 文獻閱讀技巧:文獻寫作邏輯、時態語態等。② 科研論文全過程模擬:寫作、投稿和國際會議(壁報和口頭匯報)。本部分主要采用實戰演練、翻轉課堂、小組研討的方式進行相關教學。此外,教學過程中還將穿插醫學科普閱讀、國內外醫學教育和醫療政策解析等內容。
以常見醫學英語詞匯前綴的教學為例,課堂前5分鐘將通過提問的方式快速回顧上節內容。而后,將分別開展有關表示數量、顏色、大小等常見詞匯前綴的教學。在每一部分的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通過圖片展示、視頻播放等講解詞匯前綴,并鼓勵學生進行相關單詞的列舉。在每部分講解結束后,設置趣味習題和單詞盲盒小游戲等,加強學生對醫學詞匯的記憶。在課堂后10分鐘,鼓勵學生進行不限形式的創作,如繪制詞匯前綴思維導圖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除課堂學習外,本課程還將課外自主學習納入考評體系,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課外英語學習記錄、參加英語沙龍、參加英語演講/比賽等形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附件圖2)。
2.4 教學效果評估結果
學生對醫學英語課程教學滿意度較高,課程平均滿意度為87.07分(百分制)。具體來看,對第一學期的醫學英語詞匯、臨床醫學英語、敘事醫學部分和實用英語部分的滿意度分別為92.11%、98.50%、96.24%和98.87%;對第二學期的醫學英語論文閱讀和寫作部分的平均滿意度為98.61分(百分制),超過95%的學生表示掌握了醫學英語論文的寫作、壁報制作等。
在課外自主學習中,APP打卡是學生們主要選擇的課外學習方式(96.00%),最短學習持續周期為60天,最長為636天。學生們普遍反映課外學習效率有所提高,形成了課外自主學習的習慣。
3 討論
現有醫學英語教學可以從調整醫學英語教學內容、提高英語授課比重、注重新興電子產品在課外英語學習中的應用等方面進行優化。而TBL、PBL、CBL等教學方法能夠顯著提高醫學英語教學效果。問卷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對當前自身英語水平很不滿意,對于醫學英語的重要性及其教學內容都非常認可。根據以上情況,醫學英語課程分別設置了醫學英語詞匯、臨床醫學英語、敘事醫學、實用英語、文獻閱讀技巧和科研論文全過程模擬的教學內容。采用理論授課、小班化教學、小組研討、文章撰寫和修稿、投稿等形式。使用翻轉課堂、情景再現、TBL等教學方法。本課程還將課外自主學習納入考評體系,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們對醫學英語課程教學滿意度較高,認為該課程有效提高了醫學英語水平。
醫學英語課程的教學對象是剛進入大三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該階段的學生已結束通識課程和醫學基礎課程(如解剖學、組織胚胎學),正在開始醫學專業課程學習。本次調查中,64.94%的學生對自己英語整體水平不滿意,而超過98%的學生均認為醫學英語在臨床工作、國際交流、學術交流等方面都非常重要。本課程教學目標應該包括:① 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醫學英語詞匯構詞法和各亞專業常見詞匯。醫學英語詞匯學是醫學英語的根基[10],構詞法應該是整個醫學英語教學的核心之一,能夠熟練地掌握詞根、詞綴比記住幾個單詞更加重要。② 讓學生在臨床實際場景中應用醫學英語,包括看英文病史、采集和匯報病史等。通過真實的情景學習,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醫學英語的價值和魅力。③ 讓學生掌握職場英語應用,包括寫簡歷、郵件書寫和熟悉國際交流禮儀等,為未來職業發展打好基礎。
如上所述,醫學英語課程內容包括醫學英語詞匯、臨床英語、職場英語和學術英語。有研究開展試驗發現融入詞匯起源知識可以顯著提升醫學英語詞匯學教學效果[11]。既往有調查顯示醫學生對醫學英語課程需求主要包括掌握醫學英語構詞方法、提高醫學英語閱讀水平和醫學英語翻譯水平[12],因而醫學英語詞匯學的講授必不可少。
本次調查發現99.48%學生認為醫學英語課程應該涵蓋詞匯構成和發音規則。而通過詞匯構成和發音規則的講解,能夠讓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從根本上擴大學生的醫學英語詞匯量和提高發音水平。此外,臨床醫學英語、職業醫學英語和學術醫學英語教學也被超過99%的學生認為非常重要。上述結果也體現了對傳統醫學英語單純詞匯、句式等教學內容改革地迫切需求。針對這一現狀,筆者所在醫學院開展醫學英語教學改革,開設了醫學英文文獻閱讀和寫作必修課[13],學生反響較好。在教學方式方法上,除了保證課堂教學內容的準確性和科學性,還注重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學生普遍反映受益匪淺。
除了課堂學習,課外學習也非常重要。調查發現超過98%的學生認為課外英語自主學習是重要的,但超過一半的學生對自己課外英語自主學習情況不滿意。課外自主學習資源很多,包括一些手機APP、在線課程、影視作品、書籍、文獻等。手機APP是學生使用最多的課外自主學習資源,但目前市場上還沒有成熟的針對醫學英語學習的APP。另外,如何在眾多資源中找到適合自身學習特點、并利用課程之外的碎片化時間長期堅持下去,也是課外學習的難點之一。我們在課程教學中也應該重視對上述學習資源的引入和結合,增加課堂內容的豐富性和趣味性,并進一步提高學生課外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將APP口語練習打卡等作為課程期末考評的一部分,以督促學生形成課外英語學習的習慣。舉辦英語角、英文影視作品交流會、英文話劇節等活動也能充分調動學生課外學習的積極性。
本次問卷調查雖然樣本量較大,但對象來源和分布較局限,故本研究結果的解釋和推廣應該更謹慎。
醫學生普遍很重視醫學英語的學習,醫學英語課程的設置應該注重醫學詞匯學和臨床英語、學術英語的結合,教學方法上注重科學性和趣味性,并將理論知識和情景應用結合起來。除了課堂教學,課外學習也非常重要,可以在課程教學中引入課外學習,幫助學生思考課外英語學習的方法和培養課外學習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