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以骨、肺、肝、腦等部位轉移比較常見,舌轉移相對罕見。舌轉移后患者會出現疼痛、言語不清等表現,影響正常交流,患者生活質量明顯下降。筆者收治了1例乳腺癌舌轉移患者,經局部放射治療(以下簡稱放療)后獲得了較好效果,報道如下。
1 病例資料
患者,女,60歲。2002年7月因“右側乳腺占位”在當地醫院行“右乳腺癌根治術”,術后病理學診斷:浸潤性乳腺導管癌,右腋窩淋巴結轉移(9/9),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2+),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 (–)。術后給予輔助化療+放療+內分泌治療:氟尿嘧啶+蒽環類+環磷酰胺方案治療5周期,右胸壁+鎖骨區調強放療50 Gy/25次,口服三苯氧胺內分泌治療。患者分別于術后1年(2003年)和13年(2015年)發生右側胸壁復發,均行手術+放療(2次均為術后電子線放療50 Gy/25次)治療。于術后16年(2018年)先后出現骨轉移、肝轉移,依次行唑來膦酸+阿那曲唑和氟維司群治療,繼后(2018年9月2日)患者自覺舌活動障礙,行磁共振檢查提示舌體正中結節,彌散受限,患者拒絕活檢,臨床診斷為舌轉移,先后給予多西他賽+替吉奧 4周期、多西他賽+吉西他濱 9周期、 依西美坦等治療,病情相對穩定。于術后18年(2020年1–3月)仍覺舌體僵硬,言語不利,并逐漸加重,復查提示舌轉移進展,同時胸壁再次復發、肝轉移灶進展、新發腦轉移,給予白蛋白紫杉醇治療8周期,治療后磁共振檢查提示舌病灶穩定,肝轉移灶減小,腫瘤標志物明顯降低,評估為部分緩解。繼后(2020年9月2日至2021年3月9日)行卡培他濱維持治療,自2021年3月9日開始因舌、腦、肝轉移灶進展,先后給予艾立布林2周期、艾立布林+順鉑1周期、艾立布林+順鉑+安羅替尼3周期、安羅替尼+洛鉑1周期、多柔比星脂質體+環磷酰胺2周期治療,舌體僵硬緩解仍不明顯,提示舌轉移持續進展。腫瘤內科請筆者所在科室會診后擬行放療。故患者于2021年11月9日至2021年12月25日期間在筆者所在科室給予舌轉移灶調強放療,放療技術為容積旋轉調強放療(volumetric intensity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照射范圍:腫瘤靶區(gross tumour volume,GTV)為磁共振及CT可見舌體病灶;臨床靶區(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為腫瘤靶區外擴5 mm,根據解剖邊界修正;計劃靶區(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為臨床靶區外擴3 mm;PTV劑量分布和劑量體積直方圖(dose volume histogram,DVH)見圖1a~1d。累計照射劑量為60 Gy/30次, 2 Gy/次,1次/d,每周1–5治療,周末休息。放療期間及放療結束后觀察舌體活動狀態及言語變化情況,動態復查舌部磁共振(放療前,放療后1、4、7及9個月復查結果見圖1e~1i)。放療后患者舌體僵硬情況逐漸緩解,言語流利。磁共振檢查顯示舌體病灶消失并持續緩解。放療期間主要不良反應為3度口腔黏膜炎,暫停放療5 d,給予康復新液等漱口處理后好轉,放療結束后4周恢復正常。隨訪至今舌轉移病灶持續穩定。

a~d:分別為軸位PTV的劑量分布(a,紅箭所指處)、冠狀位PTV的劑量分布(b,紅箭所指處)、矢狀位PTV的劑量分布(c,紅箭所指處)和放療計劃體積直方圖(d);e~i:示放療前后不同時間磁共振檢查結果,放療前見舌轉移灶(e,紅箭所指處),放療后1個月見舌轉移灶明顯縮小(f,紅箭所指處),4個月(g)、7個月(h)和9個月(i)均見舌轉移灶消失(紅箭所指處)
2 討論
實體腫瘤舌轉移臨床少見,文獻多以個案報道為主,黑色素瘤、食管癌、肺癌、腎癌、胸膜間皮瘤、骨肉瘤、胃癌等均有報道[1-8]。主要臨床表現為舌腫脹、舌活動障礙、言語不清,影響患者正常生活[5]。如發現轉移性病變伴有舌的癥狀體征時,需要積極檢查予以明確[3]。由于發病率低,目前沒有標準的推薦治療方案。伴有全身多臟器轉移時,以全身治療為主。如果舌轉移單發灶或化學治療(以下簡稱化療)不敏感,手術也是主要選擇的治療手段[2,6]。本例患者為乳腺癌,發現舌轉移時已有胸壁、骨、肝、腦多發轉移,經反復多次的內分泌治療、化療、靶向治療等仍持續進展,最終選擇了局部放療,經局部放療后患者舌運動障礙恢復,發音正常,吞咽正常,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局部病灶持續緩解。從本例患者整個治療周期來看,針對舌轉移內科治療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本例患者舌轉移灶放療后獲得了較好的局部控制,因此對于舌轉移癌在內科治療出現耐藥或效果不佳時,局部放療也是重要的治療手段。在放療技術方面,本例患者使用了精確放療較為常用的技術之一即容積旋轉調強,較好地保護了正常組織,但仍然發生了3級口腔黏膜反應,這可能與患者反復化療、局部劑量較高有關[8]。在放療劑量方面,有文獻[9]報道50 Gy的劑量也能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本例患者采取了較高的放療劑量60 Gy,提高放療劑量以期獲得較好的局部控制,通過觀察目前患者病情仍持續緩解,達到了預期目的。總之,關于舌轉移病灶的治療仍需要有更多的臨床實踐總結經驗,臨床實踐中可考慮局部放療這一局部治療手段。
重要聲明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全體作者閱讀并理解了《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的政策聲明,我們沒有相互競爭的利益。
作者貢獻聲明:姜鵬查閱文獻、撰寫及修改論文;郭巧寧采集數據;陸軍修改論文。
倫理聲明:本研究通過了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批文編號:GJYX-KY-2023-053)。
乳腺癌以骨、肺、肝、腦等部位轉移比較常見,舌轉移相對罕見。舌轉移后患者會出現疼痛、言語不清等表現,影響正常交流,患者生活質量明顯下降。筆者收治了1例乳腺癌舌轉移患者,經局部放射治療(以下簡稱放療)后獲得了較好效果,報道如下。
1 病例資料
患者,女,60歲。2002年7月因“右側乳腺占位”在當地醫院行“右乳腺癌根治術”,術后病理學診斷:浸潤性乳腺導管癌,右腋窩淋巴結轉移(9/9),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2+),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 (–)。術后給予輔助化療+放療+內分泌治療:氟尿嘧啶+蒽環類+環磷酰胺方案治療5周期,右胸壁+鎖骨區調強放療50 Gy/25次,口服三苯氧胺內分泌治療。患者分別于術后1年(2003年)和13年(2015年)發生右側胸壁復發,均行手術+放療(2次均為術后電子線放療50 Gy/25次)治療。于術后16年(2018年)先后出現骨轉移、肝轉移,依次行唑來膦酸+阿那曲唑和氟維司群治療,繼后(2018年9月2日)患者自覺舌活動障礙,行磁共振檢查提示舌體正中結節,彌散受限,患者拒絕活檢,臨床診斷為舌轉移,先后給予多西他賽+替吉奧 4周期、多西他賽+吉西他濱 9周期、 依西美坦等治療,病情相對穩定。于術后18年(2020年1–3月)仍覺舌體僵硬,言語不利,并逐漸加重,復查提示舌轉移進展,同時胸壁再次復發、肝轉移灶進展、新發腦轉移,給予白蛋白紫杉醇治療8周期,治療后磁共振檢查提示舌病灶穩定,肝轉移灶減小,腫瘤標志物明顯降低,評估為部分緩解。繼后(2020年9月2日至2021年3月9日)行卡培他濱維持治療,自2021年3月9日開始因舌、腦、肝轉移灶進展,先后給予艾立布林2周期、艾立布林+順鉑1周期、艾立布林+順鉑+安羅替尼3周期、安羅替尼+洛鉑1周期、多柔比星脂質體+環磷酰胺2周期治療,舌體僵硬緩解仍不明顯,提示舌轉移持續進展。腫瘤內科請筆者所在科室會診后擬行放療。故患者于2021年11月9日至2021年12月25日期間在筆者所在科室給予舌轉移灶調強放療,放療技術為容積旋轉調強放療(volumetric intensity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照射范圍:腫瘤靶區(gross tumour volume,GTV)為磁共振及CT可見舌體病灶;臨床靶區(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為腫瘤靶區外擴5 mm,根據解剖邊界修正;計劃靶區(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為臨床靶區外擴3 mm;PTV劑量分布和劑量體積直方圖(dose volume histogram,DVH)見圖1a~1d。累計照射劑量為60 Gy/30次, 2 Gy/次,1次/d,每周1–5治療,周末休息。放療期間及放療結束后觀察舌體活動狀態及言語變化情況,動態復查舌部磁共振(放療前,放療后1、4、7及9個月復查結果見圖1e~1i)。放療后患者舌體僵硬情況逐漸緩解,言語流利。磁共振檢查顯示舌體病灶消失并持續緩解。放療期間主要不良反應為3度口腔黏膜炎,暫停放療5 d,給予康復新液等漱口處理后好轉,放療結束后4周恢復正常。隨訪至今舌轉移病灶持續穩定。

a~d:分別為軸位PTV的劑量分布(a,紅箭所指處)、冠狀位PTV的劑量分布(b,紅箭所指處)、矢狀位PTV的劑量分布(c,紅箭所指處)和放療計劃體積直方圖(d);e~i:示放療前后不同時間磁共振檢查結果,放療前見舌轉移灶(e,紅箭所指處),放療后1個月見舌轉移灶明顯縮小(f,紅箭所指處),4個月(g)、7個月(h)和9個月(i)均見舌轉移灶消失(紅箭所指處)
2 討論
實體腫瘤舌轉移臨床少見,文獻多以個案報道為主,黑色素瘤、食管癌、肺癌、腎癌、胸膜間皮瘤、骨肉瘤、胃癌等均有報道[1-8]。主要臨床表現為舌腫脹、舌活動障礙、言語不清,影響患者正常生活[5]。如發現轉移性病變伴有舌的癥狀體征時,需要積極檢查予以明確[3]。由于發病率低,目前沒有標準的推薦治療方案。伴有全身多臟器轉移時,以全身治療為主。如果舌轉移單發灶或化學治療(以下簡稱化療)不敏感,手術也是主要選擇的治療手段[2,6]。本例患者為乳腺癌,發現舌轉移時已有胸壁、骨、肝、腦多發轉移,經反復多次的內分泌治療、化療、靶向治療等仍持續進展,最終選擇了局部放療,經局部放療后患者舌運動障礙恢復,發音正常,吞咽正常,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局部病灶持續緩解。從本例患者整個治療周期來看,針對舌轉移內科治療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本例患者舌轉移灶放療后獲得了較好的局部控制,因此對于舌轉移癌在內科治療出現耐藥或效果不佳時,局部放療也是重要的治療手段。在放療技術方面,本例患者使用了精確放療較為常用的技術之一即容積旋轉調強,較好地保護了正常組織,但仍然發生了3級口腔黏膜反應,這可能與患者反復化療、局部劑量較高有關[8]。在放療劑量方面,有文獻[9]報道50 Gy的劑量也能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本例患者采取了較高的放療劑量60 Gy,提高放療劑量以期獲得較好的局部控制,通過觀察目前患者病情仍持續緩解,達到了預期目的。總之,關于舌轉移病灶的治療仍需要有更多的臨床實踐總結經驗,臨床實踐中可考慮局部放療這一局部治療手段。
重要聲明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全體作者閱讀并理解了《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的政策聲明,我們沒有相互競爭的利益。
作者貢獻聲明:姜鵬查閱文獻、撰寫及修改論文;郭巧寧采集數據;陸軍修改論文。
倫理聲明:本研究通過了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批文編號:GJYX-KY-202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