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省人民醫院普外二科(西安 710005);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探討急性粘連性小腸梗阻手術治療的影響因素,同時建立手術治療的預測模型,為臨床決策提供參考。方法 回顧性收集陜西省人民醫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間收治且符合本研究納入和排除標準的急性粘連性腸梗阻患者,根據治療方式選擇分為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比較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患者臨床病理因素方面的差異,同時將其有統計學意義(P<0.05)的因素或基于專業知識判斷可能有臨床意義的因素納入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篩選影響手術治療選擇的因素,并且采用篩選出的影響因素構建logistic回歸預測模型方程,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曲線下面積及其95%可信區間評估該預測模型方程的預測效能。結果 共納入231例急性粘連性腸梗阻患者,其中行手術治療患者117例(50.6%)、行保守治療患者114例(49.4%)。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患者在16個臨床病理因素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體質量指數,入院前有高熱、腸型及腹膜炎體征,除去年齡評分的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估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評分,腹部手術史和腹部手術史次數,入院前就醫次數及術前保守治療時間,X射線平片示氣液平面,CT檢查提示重度小腸梗阻和粘連帶形成方面,以及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百分比、白蛋白及尿素氮;對此進一步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伴有腹膜炎體征(β=1.778,P=0.028)、術前有腹部手術史(β=1.394,P=0.022)、CT檢查提示粘連帶形成(β=1.321,P=0.010)和重度小腸梗阻(β=1.183,P=0.018)、白細胞計數(β=0.524,P<0.001)、除去年齡評分的APACHE Ⅱ評分(β=0.291,P<0.001)及體質量指數(β=0.191,P=0.011)對急性粘連性小腸梗阻患者是否采用手術治療產生正向影響,而白蛋白(β=–0.101,P=0.023)和術前保守治療時間(β=–0.391,P<0.001)對急性粘連性小腸梗阻患者是否采用手術治療產生負向影響。根據這9個影響因素構建的logistic回歸預測模型方程判斷采用手術治療的準確度為84.8%、特異度為71.1%、敏感度 77.7%,該方程區分是否采用手術治療的受試者操作特征曲線下面積(95%可信區間)為0.942(0.914,0.970)。結論 從本研究初步研究結果提示,對伴有腹膜炎體征、有腹部手術史、CT檢查提示有粘連帶形成和重度小腸梗阻、術前白細胞計數升高、除去年齡評分的APACHEⅡ評分高、體質量指數較高、術前低白蛋白水平及術前保守治療時間短的急性粘連性小腸梗阻患者建議采用手術治療,并且本研究根據這些特征構建的logistic預測模型方程對采用手術治療或保守治療患者具有較好的區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