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世垚, 胡歡, 張向向, 王科深, 鄭鵬飛, 程志斌. 腔內支架置入術與急診手術治療近端結腸癌梗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 meta 分析.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19, 26(7): 834-840. doi: 10.7507/1007-9424.201902005 復制
結直腸癌是常見的實體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居我國惡性腫瘤的第 3 位,死亡率居第 5 位,且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在所有的結直腸癌中有 7%~29% 患者會發生急性腸道梗阻[2],傳統需行急診手術治療,對于患者全身狀況較好的右半結腸癌梗阻通常一期行腫瘤切除術、腸腸吻合術,對于全身狀況較差而一期不能吻合的右半結腸癌、左半結腸癌及直腸癌梗阻患者通常需一期腸造瘺,二期行吻合術,然而其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明顯高于擇期手術。1991 年,Dohmoto[3]首先報道了自膨式金屬支架應用于無法切除或遠處轉移的直腸癌伴梗阻患者并取得了成功,此后多項研究及 meta 分析表明支架置入治療左半結腸及直腸癌梗阻是安全和有效的[4-8]。目前有研究[9]表明,支架置入應用于近端結腸癌梗阻患者可減少急診手術的相關并發癥,不影響患者的遠期生存,但各研究仍存在爭議。本研究旨在通過 meta 分析來評價腔內支架置入術與急診手術治療近端結腸癌梗阻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從而為臨床決策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文獻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 研究設計類型
隨機對照試驗(RCT)與回顧性分析均可。
1.1.2 研究對象
通過臨床診斷及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為梗阻性近端結腸癌患者,無國籍、種族及性別限制。
1.1.3 干預措施
支架組行腔內自膨式金屬支架置入術治療,急診手術組直接行急診手術(剖腹探查術、腫瘤切除術、腸腸吻合術,必要時腸造瘺術)治療。
1.1.4 結局指標
安全性指標和有效性指標。安全性指標包括:圍手術期死亡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5 年無病生存率、5 年總生存率;有效性指標包括:技術成功率、臨床成功率、腹腔鏡手術率、臨時造口率和住院時間。
1.1.5 排除標準
排除非中英文文獻、綜述、meta 分析及會議報告;失訪率>20% 的研究;數據不完整的研究;無對照組的研究;2 組患者基線不平衡者。
1.2 文獻檢索策略
文獻檢索數據庫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s、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萬方數據(Wanfang Data)等數據庫。檢索時段均從各數據庫建庫起至 2018 年 12 月 8 日,通過相關文獻的引文進一步擴大檢索范圍,查找所需文獻。英文檢索詞:colonic neoplasms、colon cancer、colon neoplasm、colonic cancer、stents;中文檢索詞:結腸癌、結腸腫瘤、結腸惡性腫瘤、惡性腸梗阻、支架。以 PubMed 數據庫為例,其檢索策略見框 1。

1.3 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
由兩名評價者根據預先設定好的表格進行獨立篩選和提取數據,對不一致的結果進行復核,有爭議者請第 3 位研究者參與討論并作決定。提取數據資料:① 一般資料,包括文題、作者姓名、發表日期、國家和文獻來源、樣本量、分組情況、是否多中心、患者特征、手術方式等。② 結局指標,包括圍手術期死亡率(指患者住院期間或術后 30 d 內的病死率)、并發癥發生率(指患者住院期間因支架置入或手術引起的重要的并發癥,如支架致腸穿孔、手術引起的出血等)、腹腔鏡手術率、臨時造口率、住院時間、技術成功率(指支架成功置入狹窄腸管且未出現穿孔等嚴重并發癥)、臨床成功率(指支架置入后 48 h 內解除梗阻)、5 年無病生存率、5 年總生存率等。
1.4 文獻質量評價
采用 Newcastle-Ottawa Scale(NOS)的 8 個條目對納入的文獻質量進行評價,包括研究對象(4 個條目,4 分)、組間可比性(1 個條目,2 分)和結果測量(3 個條目,3 分),共 9 分[10]。研究得到 5 分以上即認為是質量較高。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 RevMan 5.3 和 Stata 12.0 進行統計學分析,對于無對照二分類數據的率值(P)用 Stata 軟件進行合并,對有對照的二分類變量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差(mean difference,MD),區間估計均為 95% 可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CI)。若異質性檢驗存在異質性(P≤0.1、I2≥50%),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若異質性檢驗(P>0.1、I2<50%)尚不能證明存在異質性,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通過漏斗圖評價存在的發表偏倚。檢驗水準 α=0.05。
2 結果
2.1 文獻基本特征
共檢索出 3 717 篇文獻,經篩選后納入 9 篇文獻[9, 11-18]共 636 例患者(支架組 345 例,急診手術組 291 例),9 篇均為回顧性研究。meta 分析的文獻篩選流程圖及結果見圖 1。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及質量評價見表 1。


2.2 meta 分析結果
2.2.1 技術成功率和臨床成功率
9 篇文獻[9, 11-18]均報道并統計了技術成功率和臨床成功率,各研究間無異質性(分別為:P=0.456,I2=0;P=0.100,I2=40.1%),meta 分析結果顯示技術成功率合并值為 0.94 [95% CI(0.91,0.96)]、臨床成功率合并值為 0.90 [95% CI(0.87,0.93)]。見圖 2a、2b。

a:技術成功率;b:臨床成功率
2.2.2 圍手術期死亡率
共 5 篇文獻[9, 11-14]報道了圍手術期死亡率,各研究間無異質性(P=0.40,I2=1%),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顯示,支架組圍手術期死亡率與急診手術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OR=0.93,95% CI(0.37,2.33),P=0.87]。見圖 3。

2.2.3 圍手術期總并發癥發生率
共 5 篇文獻[9, 11-14]報道了總并發癥發生率,各研究間存在顯著異質性(P=0.002,I2=76%),采用隨機效應模型,結果顯示,支架組的總體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急診手術組 [OR=0.32,95%CI(0.11,0.94),P=0.04]。見圖 4。

2.2.4 臨時造口率
共 3 篇文獻[9, 13-14]報道了臨時造口率,各研究間無顯著異質性(P=0.21,I2=35%),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顯示,支架組的臨時造口率明顯低于急診手術組 [OR=0.18,95%CI(0.05,0.65),P=0.009]。見圖 5。

2.2.5 腹腔鏡手術率
共 4 篇文獻[9, 11, 13-14]報道了腹腔鏡手術率,各研究間存在顯著異質性(P=0.003,I2=78%),采用隨機效應模型,結果顯示,支架組的腹腔鏡手術率與急診手術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OR=3.00,95%CI(0.27,33.57),P=0.37]。見圖 6。

2.2.6 住院時間
共 3 篇文獻[9, 11-12]報道了患者的住院時間,各研究間無顯著異質性(P=0.33,I2=9%),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顯示,支架組的平均住院時間較急診手術組短 [MD=–2.97,95%CI(–4.52,–1.41),P=0.000 2]。見圖 7。

2.2.7 5 年無病生存率
結果見圖 8。 共有 3 篇文獻[9, 11, 13]報道了患者 5 年無病生存率,各研究間無異質性(P=0.96,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顯示,支架組的 5 年無病生存率與急診手術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OR=1.01,95% CI(0.75,1.38),P=0.93]。

2.2.8 5 年總生存率
共 4 篇文獻[9, 11-13]報道了 5 年總生存率,各研究間無異質性(P=0.61,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顯示,支架組 5 年總生存率與急診手術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OR=1.02,95% CI(0.77,1.36),P=0.89]。見圖 9。

2.3 發表偏倚
本研究對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指標進行漏斗圖分析,結果發現其不完全對稱,提示可能存在發表偏倚,見圖 10。

3 討論
自彭式金屬支架置入術在左半結腸癌及直腸癌梗阻中的應用已經較為常見,但在近端結腸癌引起的梗阻中應用較少,大多數近端結腸癌引起的梗阻通常一期行腫瘤切除加吻合術。
有研究[19]認為,近端結腸癌梗阻患者支架置入的技術成功率及臨床成功率較左半結腸癌及直腸癌高,技術成功率分別為 100% 和 96%,臨床成功率分別為 96% 和 91%,Ji 等[9]對 39 例右半結腸癌梗阻患者(支架組 16 例,急診手術組 23 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14 例支架置入(87.5%)患者獲得技術成功,但這些研究均為單中心、小樣本的研究,仍需要多中心臨床研究及 meta 分析加以證實。本 meta 分析結果顯示,近端結腸癌梗阻患者支架置入技術成功率的合并值為 94%,臨床成功率的合并值為 90%。結果提示,近端結腸癌梗阻患者行支架置入是有效的,尤其對于姑息性手術的患者。
有部分研究[13, 20-21]表明,支架置入術應用于近端結腸癌引起的梗阻較急診手術有更低的并發癥發生率、臨時造口率及永久造口率;本 meta 分析結果顯示,支架組的總體并發癥發生率和臨時造口率均明顯低于急診手術組(P<0.05),這主要是因為支架置入作為手術橋接解除腸梗阻,待患者水電解質糾正后行手術治療可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關于腹腔鏡手術率,Ji 等[9]的研究顯示,支架組為 93%(13/14)、急診手術組為 12%(3/25);本 meta 分析結果顯示,兩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關于圍手術期死亡率,多項研究[9, 11-12]證明支架組和急診手術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本 meta 結果顯示,30 d 內總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支架置入雖然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但并沒有降低患者圍手術期的死亡率。
關于衛生經濟學效益,本 meta 分析顯示支架組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急診手術組(P<0.05),可能因為急診手術并發癥發生率高導致,但遺憾的是納入的幾篇文獻均未比較 2 組間的住院費用。有一項關于左半結腸及直腸癌梗阻的 meta 分析[22]表明,支架組較急診手術組可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和減少住院費用。
遠期生存率是評價安全性的一項重要指標,本研究納入的文獻中,共 3 篇文獻報道了患者的 5 年無病生存率,4 篇文獻報道了患者的 5 年總生存率,結果顯示,2 組的 5 年無病生存率和總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現有的證據[23-26]證明,支架置入不影響患者的遠期生存情況,且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尤其是對于姑息性治療的患者。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① 納入的研究均為回顧性研究,使證據級別下降,可能對分析結果的準確性造成影響;② 納入研究的文獻數量較少,對結果的準確性可能造成影響;③ 納入文獻存在一定的發表偏倚。因此需設計更嚴格、規模更大、隨訪更完整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做進一步的支持。
綜上,腔內支架置入在近端結腸癌梗阻患者中,技術成功率和臨床成功率較高,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臨時造口率,減少住院時間,不增加圍手術期死亡率,不影響患者的遠期生存情況,其在近端結腸癌梗阻中的應用是安全和有效的。
重要聲明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全體作者閱讀并理解了《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的政策聲明,我們沒有相互競爭的利益。
作者貢獻聲明:王世垚負責全文書寫、文獻檢索,胡歡、張向向負責文獻閱讀、數據提取,王科深負責數據校對與核查,鄭鵬飛負責數據合并,程志斌負責題目設計與文章審核。
結直腸癌是常見的實體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居我國惡性腫瘤的第 3 位,死亡率居第 5 位,且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在所有的結直腸癌中有 7%~29% 患者會發生急性腸道梗阻[2],傳統需行急診手術治療,對于患者全身狀況較好的右半結腸癌梗阻通常一期行腫瘤切除術、腸腸吻合術,對于全身狀況較差而一期不能吻合的右半結腸癌、左半結腸癌及直腸癌梗阻患者通常需一期腸造瘺,二期行吻合術,然而其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明顯高于擇期手術。1991 年,Dohmoto[3]首先報道了自膨式金屬支架應用于無法切除或遠處轉移的直腸癌伴梗阻患者并取得了成功,此后多項研究及 meta 分析表明支架置入治療左半結腸及直腸癌梗阻是安全和有效的[4-8]。目前有研究[9]表明,支架置入應用于近端結腸癌梗阻患者可減少急診手術的相關并發癥,不影響患者的遠期生存,但各研究仍存在爭議。本研究旨在通過 meta 分析來評價腔內支架置入術與急診手術治療近端結腸癌梗阻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從而為臨床決策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文獻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 研究設計類型
隨機對照試驗(RCT)與回顧性分析均可。
1.1.2 研究對象
通過臨床診斷及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為梗阻性近端結腸癌患者,無國籍、種族及性別限制。
1.1.3 干預措施
支架組行腔內自膨式金屬支架置入術治療,急診手術組直接行急診手術(剖腹探查術、腫瘤切除術、腸腸吻合術,必要時腸造瘺術)治療。
1.1.4 結局指標
安全性指標和有效性指標。安全性指標包括:圍手術期死亡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5 年無病生存率、5 年總生存率;有效性指標包括:技術成功率、臨床成功率、腹腔鏡手術率、臨時造口率和住院時間。
1.1.5 排除標準
排除非中英文文獻、綜述、meta 分析及會議報告;失訪率>20% 的研究;數據不完整的研究;無對照組的研究;2 組患者基線不平衡者。
1.2 文獻檢索策略
文獻檢索數據庫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s、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萬方數據(Wanfang Data)等數據庫。檢索時段均從各數據庫建庫起至 2018 年 12 月 8 日,通過相關文獻的引文進一步擴大檢索范圍,查找所需文獻。英文檢索詞:colonic neoplasms、colon cancer、colon neoplasm、colonic cancer、stents;中文檢索詞:結腸癌、結腸腫瘤、結腸惡性腫瘤、惡性腸梗阻、支架。以 PubMed 數據庫為例,其檢索策略見框 1。

1.3 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
由兩名評價者根據預先設定好的表格進行獨立篩選和提取數據,對不一致的結果進行復核,有爭議者請第 3 位研究者參與討論并作決定。提取數據資料:① 一般資料,包括文題、作者姓名、發表日期、國家和文獻來源、樣本量、分組情況、是否多中心、患者特征、手術方式等。② 結局指標,包括圍手術期死亡率(指患者住院期間或術后 30 d 內的病死率)、并發癥發生率(指患者住院期間因支架置入或手術引起的重要的并發癥,如支架致腸穿孔、手術引起的出血等)、腹腔鏡手術率、臨時造口率、住院時間、技術成功率(指支架成功置入狹窄腸管且未出現穿孔等嚴重并發癥)、臨床成功率(指支架置入后 48 h 內解除梗阻)、5 年無病生存率、5 年總生存率等。
1.4 文獻質量評價
采用 Newcastle-Ottawa Scale(NOS)的 8 個條目對納入的文獻質量進行評價,包括研究對象(4 個條目,4 分)、組間可比性(1 個條目,2 分)和結果測量(3 個條目,3 分),共 9 分[10]。研究得到 5 分以上即認為是質量較高。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 RevMan 5.3 和 Stata 12.0 進行統計學分析,對于無對照二分類數據的率值(P)用 Stata 軟件進行合并,對有對照的二分類變量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差(mean difference,MD),區間估計均為 95% 可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CI)。若異質性檢驗存在異質性(P≤0.1、I2≥50%),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若異質性檢驗(P>0.1、I2<50%)尚不能證明存在異質性,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通過漏斗圖評價存在的發表偏倚。檢驗水準 α=0.05。
2 結果
2.1 文獻基本特征
共檢索出 3 717 篇文獻,經篩選后納入 9 篇文獻[9, 11-18]共 636 例患者(支架組 345 例,急診手術組 291 例),9 篇均為回顧性研究。meta 分析的文獻篩選流程圖及結果見圖 1。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及質量評價見表 1。


2.2 meta 分析結果
2.2.1 技術成功率和臨床成功率
9 篇文獻[9, 11-18]均報道并統計了技術成功率和臨床成功率,各研究間無異質性(分別為:P=0.456,I2=0;P=0.100,I2=40.1%),meta 分析結果顯示技術成功率合并值為 0.94 [95% CI(0.91,0.96)]、臨床成功率合并值為 0.90 [95% CI(0.87,0.93)]。見圖 2a、2b。

a:技術成功率;b:臨床成功率
2.2.2 圍手術期死亡率
共 5 篇文獻[9, 11-14]報道了圍手術期死亡率,各研究間無異質性(P=0.40,I2=1%),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顯示,支架組圍手術期死亡率與急診手術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OR=0.93,95% CI(0.37,2.33),P=0.87]。見圖 3。

2.2.3 圍手術期總并發癥發生率
共 5 篇文獻[9, 11-14]報道了總并發癥發生率,各研究間存在顯著異質性(P=0.002,I2=76%),采用隨機效應模型,結果顯示,支架組的總體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急診手術組 [OR=0.32,95%CI(0.11,0.94),P=0.04]。見圖 4。

2.2.4 臨時造口率
共 3 篇文獻[9, 13-14]報道了臨時造口率,各研究間無顯著異質性(P=0.21,I2=35%),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顯示,支架組的臨時造口率明顯低于急診手術組 [OR=0.18,95%CI(0.05,0.65),P=0.009]。見圖 5。

2.2.5 腹腔鏡手術率
共 4 篇文獻[9, 11, 13-14]報道了腹腔鏡手術率,各研究間存在顯著異質性(P=0.003,I2=78%),采用隨機效應模型,結果顯示,支架組的腹腔鏡手術率與急診手術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OR=3.00,95%CI(0.27,33.57),P=0.37]。見圖 6。

2.2.6 住院時間
共 3 篇文獻[9, 11-12]報道了患者的住院時間,各研究間無顯著異質性(P=0.33,I2=9%),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顯示,支架組的平均住院時間較急診手術組短 [MD=–2.97,95%CI(–4.52,–1.41),P=0.000 2]。見圖 7。

2.2.7 5 年無病生存率
結果見圖 8。 共有 3 篇文獻[9, 11, 13]報道了患者 5 年無病生存率,各研究間無異質性(P=0.96,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顯示,支架組的 5 年無病生存率與急診手術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OR=1.01,95% CI(0.75,1.38),P=0.93]。

2.2.8 5 年總生存率
共 4 篇文獻[9, 11-13]報道了 5 年總生存率,各研究間無異質性(P=0.61,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顯示,支架組 5 年總生存率與急診手術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OR=1.02,95% CI(0.77,1.36),P=0.89]。見圖 9。

2.3 發表偏倚
本研究對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指標進行漏斗圖分析,結果發現其不完全對稱,提示可能存在發表偏倚,見圖 10。

3 討論
自彭式金屬支架置入術在左半結腸癌及直腸癌梗阻中的應用已經較為常見,但在近端結腸癌引起的梗阻中應用較少,大多數近端結腸癌引起的梗阻通常一期行腫瘤切除加吻合術。
有研究[19]認為,近端結腸癌梗阻患者支架置入的技術成功率及臨床成功率較左半結腸癌及直腸癌高,技術成功率分別為 100% 和 96%,臨床成功率分別為 96% 和 91%,Ji 等[9]對 39 例右半結腸癌梗阻患者(支架組 16 例,急診手術組 23 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14 例支架置入(87.5%)患者獲得技術成功,但這些研究均為單中心、小樣本的研究,仍需要多中心臨床研究及 meta 分析加以證實。本 meta 分析結果顯示,近端結腸癌梗阻患者支架置入技術成功率的合并值為 94%,臨床成功率的合并值為 90%。結果提示,近端結腸癌梗阻患者行支架置入是有效的,尤其對于姑息性手術的患者。
有部分研究[13, 20-21]表明,支架置入術應用于近端結腸癌引起的梗阻較急診手術有更低的并發癥發生率、臨時造口率及永久造口率;本 meta 分析結果顯示,支架組的總體并發癥發生率和臨時造口率均明顯低于急診手術組(P<0.05),這主要是因為支架置入作為手術橋接解除腸梗阻,待患者水電解質糾正后行手術治療可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關于腹腔鏡手術率,Ji 等[9]的研究顯示,支架組為 93%(13/14)、急診手術組為 12%(3/25);本 meta 分析結果顯示,兩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關于圍手術期死亡率,多項研究[9, 11-12]證明支架組和急診手術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本 meta 結果顯示,30 d 內總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支架置入雖然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但并沒有降低患者圍手術期的死亡率。
關于衛生經濟學效益,本 meta 分析顯示支架組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急診手術組(P<0.05),可能因為急診手術并發癥發生率高導致,但遺憾的是納入的幾篇文獻均未比較 2 組間的住院費用。有一項關于左半結腸及直腸癌梗阻的 meta 分析[22]表明,支架組較急診手術組可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和減少住院費用。
遠期生存率是評價安全性的一項重要指標,本研究納入的文獻中,共 3 篇文獻報道了患者的 5 年無病生存率,4 篇文獻報道了患者的 5 年總生存率,結果顯示,2 組的 5 年無病生存率和總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現有的證據[23-26]證明,支架置入不影響患者的遠期生存情況,且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尤其是對于姑息性治療的患者。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① 納入的研究均為回顧性研究,使證據級別下降,可能對分析結果的準確性造成影響;② 納入研究的文獻數量較少,對結果的準確性可能造成影響;③ 納入文獻存在一定的發表偏倚。因此需設計更嚴格、規模更大、隨訪更完整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做進一步的支持。
綜上,腔內支架置入在近端結腸癌梗阻患者中,技術成功率和臨床成功率較高,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臨時造口率,減少住院時間,不增加圍手術期死亡率,不影響患者的遠期生存情況,其在近端結腸癌梗阻中的應用是安全和有效的。
重要聲明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全體作者閱讀并理解了《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的政策聲明,我們沒有相互競爭的利益。
作者貢獻聲明:王世垚負責全文書寫、文獻檢索,胡歡、張向向負責文獻閱讀、數據提取,王科深負責數據校對與核查,鄭鵬飛負責數據合并,程志斌負責題目設計與文章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