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劉溦薇, 周鳴, 趙吉, 孫鵬. 腔鏡甲狀腺手術與傳統甲狀腺手術后的并發癥比較.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18, 25(3): 323-327. doi: 10.7507/1007-9424.201708032 復制
經胸乳入路全腔鏡甲狀腺切除術因其頸部無疤痕,切口隱蔽,美容效果好[1],受到了外科醫生的廣泛關注,但其并發癥也逐漸引起了研究者們的注意[2-3]。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 2008 年 9 月至 2017 年 3 月期間筆者所在醫院普外科甲狀腺專業組實施的全腔鏡甲狀腺切除手術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并將其與傳統開放甲狀腺手術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納入和排除標準及其分組
1.1.1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術前均行超聲檢查明確為甲狀腺占位;腫塊最大直徑小于 5 cm;實性結節最大徑大于 1 cm;最大徑小于 1 cm 但超聲懷疑惡性者;細針穿刺明確惡性者;均由甲狀腺專業組同一組醫生收治者。排除標準:甲狀腺二次手術;明確惡性并伴有頸側區淋巴結轉移或侵犯鄰近器官;胸骨后甲狀腺。
1.1.2 分組
收集筆者所在醫院 2008 年 9 月至 2017 年 3 月期間收治的 1 112 例甲狀腺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其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全腔鏡甲狀腺切除組(簡稱腔鏡組,582 例)和傳統甲狀腺切除組(簡稱傳統組,530 例),2 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 1。

1.2 方法
1.2.1 腔鏡組
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平仰臥位,肩頸墊高,頭稍后仰,兩腿分開,準確標記腫物、甲狀腺輪廓及胸鎖關節的位置。先于右側乳暈旁做 1 個 10 mm 的切口至深筋膜層。生理鹽水 500 mL+腎上腺素 1 mL,采用皮下注水器,注射部位選擇胸前預造空間部位皮下,分離棒潛行分離胸前皮下間隙,形成置管預留空間。置入 10 mm Trocar 和 30° 10 mm 腔鏡,注入 CO2 至壓力達 6 mm Hg(1 mm Hg=0.133 kPa)。然后在左、右乳暈上緣分別做一 5 mm 切口,經皮下疏松結締組織向甲狀腺方向置入 5 mm Trocar,用于通道操作。電鉤將皮下疏松結締組織分離開。沿頸闊肌深面繼續分離至甲狀軟骨下緣水平,左右至胸鎖乳突肌緣。切開頸白線,縱行切開甲狀腺外層被膜,顯露甲狀腺。用超聲刀先游離甲狀腺峽部,再游離甲狀腺患側葉,順次暴露甲狀腺下動脈、甲狀腺中靜脈,并依次處理。甲狀腺的游離采用自下外側而上處理,術中腔鏡下甲狀腺拉鉤進行牽拉暴露。最終標本袋處理標本,常規術中冰凍檢查。若冰凍檢查結果明確為甲狀腺癌,則行甲狀腺癌根治術,常規行中央區淋巴結清掃。縫合頸白線和頸前肌群,手術創口留 1 根引流管,再經乳暈切口而出。
1.2.2 傳統組
采用傳統開放手術,按照常規手術方法行甲狀腺切除手術。均行術中冰凍檢查,若冰凍明確為甲狀腺癌者則行甲狀腺癌根治術,常規行中央區淋巴結清掃。
1.3 觀察指標
主要包括:喉返神經損傷、甲狀旁腺功能減退、術后出血、氣管和食管損傷、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積液和皮膚瘀斑、頸部不適及 CO2 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AS 9.4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χ2 檢驗。檢驗水準 α=0.05。
2 結果
2 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術,腔鏡組無中轉開放手術。2 組患者的喉返神經損傷率、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率、術后出血發生率以及氣管和食管損傷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腔鏡組的切口愈合不良和頸部不適發生率明顯低于傳統組(P<0.05);皮下積液和皮膚瘀斑發生率明顯高于傳統組(P<0.05),見表 2。腔鏡組有 32 例患者出現 CO2 相關并發癥,為皮下氣腫,其中 5 例伴有肩痛;均未發生嚴重的高碳酸血癥并發癥。

3 討論
腔鏡甲狀腺手術的常見并發癥[4]包括喉返神經損傷、甲狀旁腺功能減退、氣管和食管損傷、術后出血、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積液和皮下瘀斑、CO2 相關并發癥等,本研究對腔鏡甲狀腺手術的常見并發癥發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進行了分析。
3.1 喉返神經損傷
從理論上講,腔鏡具有放大作用,能將手術視野放大 5~10 倍,更易辨別喉返神經及甲狀旁腺組織,因而腔鏡甲狀腺手術的喉返神經損傷率可能低于傳統手術[5-6]。從本研究結果看,腔鏡組的喉返神經損傷率與傳統組比較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筆者分析發生喉返神經損傷的主要原因有切斷、過度牽拉、術后神經組織水腫或缺血、熱損傷等,然而腔鏡手術過程中全程依靠能量器械,如超聲刀、雙極電凝等,因此,喉返神經的熱損傷風險可能增高[7-9]。因而為防止此類并發癥,正確使用超聲刀很重要,超聲刀刀頭與神經的安全距離至少在 5 mm 以上[10-11]。
3.2 甲狀旁腺功能減退
甲狀腺手術后發生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的原因是術中甲狀旁腺的誤切或是甲狀旁腺缺血壞死引起。有文獻[6-8]報道,腔鏡甲狀腺手術后甲狀旁腺損傷發生率與傳統手術相比無差異或更低。本研究中也發現,腔鏡組和傳統組患者的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為防止此類并發癥,術中需仔細辨別甲狀旁腺,注意保留甲狀旁腺的血供,若術中誤切甲狀旁腺或發現其缺血變色,及時種植甲狀旁腺組織是一種補救方法[12]。
3.3 術后出血
本研究中,2 組共發生 5 例出血并發癥,2 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未二次手術,采用局部壓迫后出血停止。腔鏡甲狀腺術后出血原因多為建腔隙層次不對,導致肌肉血管損傷或頸前淺靜脈損傷[13]。胸肌穿支血管一般位于近乳腺處,在穿刺套管時易損傷,穿支血管易回縮,導致術后出血。因此,術中找到正確的解剖層次,即胸壁深筋膜淺層無血管區,發現血管時需充分顯露血管后再切斷,切忌盲目止血[14]。頸前淺靜脈壁薄,易損傷,并且由于腔鏡手術時持續充入 CO2,氣體壓力導致靜脈壁破口暫時性被壓閉,術后停止充氣,血管充盈,出現出血。需及時發現及時處理,一般可避免再次手術。為了避免類似情況,筆者的經驗是在腔鏡手術結束前,可停止充氣 5 min 左右,再觀察有無出血情況。
3.4 氣管和食管損傷
本研究中,腔鏡組和傳統組各發生了 1 例氣管損傷,均無食管損傷。氣管和食管損傷是甲狀腺手術后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原因往往由于術中出血后盲目止血,解剖不清造成。氣管損傷多由于環甲膜附近過度牽拉,或者超聲刀戳刺氣管表面所致。食管損傷多由于在處理甲狀腺背側時,腺體被過度提起,未仔細解剖、操作過深所致。氣管損傷后一般持續負壓引流,預防感染,皮下氣腫嚴重時予以及時處理[15]。本研究中發生的 2 例氣管損傷患者采取持續負壓吸引,抗生素預防感染,未出現嚴重皮下氣腫,術后 2 周均愈合。為防止此類并發癥,一定要認清鏡下的解剖特點,緊貼甲狀腺操作,不要盲目切割大塊組織。關鍵是術中及時發現及時處理。無論是開放手術還是腔鏡手術,出血時先壓迫,待看清出血點后再止血,可避免氣管、食管受損,切忌盲目止血。
3.5 切口愈合不良
影響切口愈合的因素主要有患者的內在因素,如營養狀況、有無糖尿病等;外在因素即手術的操作問題[16]。在本研究中,腔鏡組的切口愈合不良發生率明顯低于傳統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開放甲狀腺手術一般切口較長(6 cm 左右),而腔鏡甲狀腺手術僅有 1.0 cm、0.5 cm、0.5 cm 3 個小切口,因而切口感染或者切口愈合不良的發生率傳統組要高于腔鏡組。傳統組切口愈合不良患者多為脂肪液化,僅有 2 例為切口感染,這 2 例患者均有糖尿病基礎疾病,經過引流、換藥后均愈合。
3.6 皮下積液和皮膚瘀斑
皮下積液和皮膚瘀斑是腔鏡手術常見的并發癥。本研究中,腔鏡組的皮下積液和皮膚瘀斑發生率明顯高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腔鏡甲狀腺手術在操作過程中可能會對真皮層、皮下小血管及皮下脂肪層造成損傷,進而誘發皮下脂肪液化,皮下分離過淺及小血管的損傷是誘發瘀斑的根本原因[17]。因此,解剖層次正確可避免術后皮下積液和皮膚瘀斑的發生,術后保持有效負壓引流,注意觀察建腔區域皮膚顏色及有無腫脹。本組積液患者用注射器抽吸后積液即消失,3 例患者多次抽吸無效,予以留置引流管 1 周后拔除。皮膚瘀斑均未予以特殊處理,均自行消失。
3.7 頸部不適
本研究中,腔鏡組的頸部不適發生率明顯低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傳統手術由于頸部有 6 cm 左右切口,術后疤痕攣縮增生,頸部會有不適感[18]。值得注意的是,腔鏡手術后仍有 2.06% 的患者感到頸部不適,雖然頸部無疤痕,但頸部仍需分離手術操作空間,因此患者術后仍可能出現緊縮感。因此,盡量減少頸部的分離區域,縫合頸白線時頸前肌不要縫合過多,術后囑患者早期頸部活動,進行頸部的米字運動,可減少粘連[19]。
3.8 CO2 相關并發癥
腔鏡手術一般應用 CO2 維持手術空間,CO2 可引起高碳酸血癥與皮下氣腫。高碳酸血癥嚴重者可引起酸中毒、顱內壓增高及血流動力學變化[20]。皮下氣腫可引起肩痛及背痛。本研究中控制術中 CO2 壓力在 6 mm Hg 左右,有 32 例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皮下氣腫,其中 5 例伴有肩痛,未發生嚴重高碳酸血癥并發癥。皮下氣腫均未特殊處理,1 d 后緩解。肩痛患者中 2 例癥狀較明顯,予以鎮痛藥物治療,3 d 后緩解。分析其原因,本研究中出現皮下氣腫患者多為 50 歲以上的中老年婦女,其皮下組織較疏松。對于輕度皮下氣腫無需特殊處理,可自行吸收;對于嚴重皮下氣腫影響呼吸時需穿刺引流或切開排氣[21]。預防此類并發癥的關鍵是控制 CO2 壓力,文獻[22-23]報道,壓力宜維持在 6 mm Hg,不可超過 10 mm Hg,能維持足夠的手術空間,并且不會產生嚴重的并發癥。手術時麻醉監測注意觀察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變化,術后復蘇時間適當延長,加強通氣,促進 CO2 排出。術后監測血氧飽和度,注意患者的呼吸情況,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綜上所述,腔鏡甲狀腺手術是安全、可行的[24],具有頸部無手術瘢痕、美容效果好等優點,但其與傳統甲狀腺外科手術一樣也會發生一系列并發癥,關鍵在于預防和正確處理。手術醫生需要熟練掌握腔鏡和超聲刀的使用,熟悉甲狀腺的解剖特點,最大程度地降低并發癥的發生,一旦出現并發癥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相信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和設備的改進[25-27],腔鏡甲狀腺手術將會更趨完善和成熟,其并發癥也會逐漸減少。
經胸乳入路全腔鏡甲狀腺切除術因其頸部無疤痕,切口隱蔽,美容效果好[1],受到了外科醫生的廣泛關注,但其并發癥也逐漸引起了研究者們的注意[2-3]。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 2008 年 9 月至 2017 年 3 月期間筆者所在醫院普外科甲狀腺專業組實施的全腔鏡甲狀腺切除手術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并將其與傳統開放甲狀腺手術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納入和排除標準及其分組
1.1.1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術前均行超聲檢查明確為甲狀腺占位;腫塊最大直徑小于 5 cm;實性結節最大徑大于 1 cm;最大徑小于 1 cm 但超聲懷疑惡性者;細針穿刺明確惡性者;均由甲狀腺專業組同一組醫生收治者。排除標準:甲狀腺二次手術;明確惡性并伴有頸側區淋巴結轉移或侵犯鄰近器官;胸骨后甲狀腺。
1.1.2 分組
收集筆者所在醫院 2008 年 9 月至 2017 年 3 月期間收治的 1 112 例甲狀腺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其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全腔鏡甲狀腺切除組(簡稱腔鏡組,582 例)和傳統甲狀腺切除組(簡稱傳統組,530 例),2 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 1。

1.2 方法
1.2.1 腔鏡組
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平仰臥位,肩頸墊高,頭稍后仰,兩腿分開,準確標記腫物、甲狀腺輪廓及胸鎖關節的位置。先于右側乳暈旁做 1 個 10 mm 的切口至深筋膜層。生理鹽水 500 mL+腎上腺素 1 mL,采用皮下注水器,注射部位選擇胸前預造空間部位皮下,分離棒潛行分離胸前皮下間隙,形成置管預留空間。置入 10 mm Trocar 和 30° 10 mm 腔鏡,注入 CO2 至壓力達 6 mm Hg(1 mm Hg=0.133 kPa)。然后在左、右乳暈上緣分別做一 5 mm 切口,經皮下疏松結締組織向甲狀腺方向置入 5 mm Trocar,用于通道操作。電鉤將皮下疏松結締組織分離開。沿頸闊肌深面繼續分離至甲狀軟骨下緣水平,左右至胸鎖乳突肌緣。切開頸白線,縱行切開甲狀腺外層被膜,顯露甲狀腺。用超聲刀先游離甲狀腺峽部,再游離甲狀腺患側葉,順次暴露甲狀腺下動脈、甲狀腺中靜脈,并依次處理。甲狀腺的游離采用自下外側而上處理,術中腔鏡下甲狀腺拉鉤進行牽拉暴露。最終標本袋處理標本,常規術中冰凍檢查。若冰凍檢查結果明確為甲狀腺癌,則行甲狀腺癌根治術,常規行中央區淋巴結清掃。縫合頸白線和頸前肌群,手術創口留 1 根引流管,再經乳暈切口而出。
1.2.2 傳統組
采用傳統開放手術,按照常規手術方法行甲狀腺切除手術。均行術中冰凍檢查,若冰凍明確為甲狀腺癌者則行甲狀腺癌根治術,常規行中央區淋巴結清掃。
1.3 觀察指標
主要包括:喉返神經損傷、甲狀旁腺功能減退、術后出血、氣管和食管損傷、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積液和皮膚瘀斑、頸部不適及 CO2 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AS 9.4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χ2 檢驗。檢驗水準 α=0.05。
2 結果
2 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術,腔鏡組無中轉開放手術。2 組患者的喉返神經損傷率、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率、術后出血發生率以及氣管和食管損傷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腔鏡組的切口愈合不良和頸部不適發生率明顯低于傳統組(P<0.05);皮下積液和皮膚瘀斑發生率明顯高于傳統組(P<0.05),見表 2。腔鏡組有 32 例患者出現 CO2 相關并發癥,為皮下氣腫,其中 5 例伴有肩痛;均未發生嚴重的高碳酸血癥并發癥。

3 討論
腔鏡甲狀腺手術的常見并發癥[4]包括喉返神經損傷、甲狀旁腺功能減退、氣管和食管損傷、術后出血、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積液和皮下瘀斑、CO2 相關并發癥等,本研究對腔鏡甲狀腺手術的常見并發癥發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進行了分析。
3.1 喉返神經損傷
從理論上講,腔鏡具有放大作用,能將手術視野放大 5~10 倍,更易辨別喉返神經及甲狀旁腺組織,因而腔鏡甲狀腺手術的喉返神經損傷率可能低于傳統手術[5-6]。從本研究結果看,腔鏡組的喉返神經損傷率與傳統組比較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筆者分析發生喉返神經損傷的主要原因有切斷、過度牽拉、術后神經組織水腫或缺血、熱損傷等,然而腔鏡手術過程中全程依靠能量器械,如超聲刀、雙極電凝等,因此,喉返神經的熱損傷風險可能增高[7-9]。因而為防止此類并發癥,正確使用超聲刀很重要,超聲刀刀頭與神經的安全距離至少在 5 mm 以上[10-11]。
3.2 甲狀旁腺功能減退
甲狀腺手術后發生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的原因是術中甲狀旁腺的誤切或是甲狀旁腺缺血壞死引起。有文獻[6-8]報道,腔鏡甲狀腺手術后甲狀旁腺損傷發生率與傳統手術相比無差異或更低。本研究中也發現,腔鏡組和傳統組患者的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為防止此類并發癥,術中需仔細辨別甲狀旁腺,注意保留甲狀旁腺的血供,若術中誤切甲狀旁腺或發現其缺血變色,及時種植甲狀旁腺組織是一種補救方法[12]。
3.3 術后出血
本研究中,2 組共發生 5 例出血并發癥,2 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未二次手術,采用局部壓迫后出血停止。腔鏡甲狀腺術后出血原因多為建腔隙層次不對,導致肌肉血管損傷或頸前淺靜脈損傷[13]。胸肌穿支血管一般位于近乳腺處,在穿刺套管時易損傷,穿支血管易回縮,導致術后出血。因此,術中找到正確的解剖層次,即胸壁深筋膜淺層無血管區,發現血管時需充分顯露血管后再切斷,切忌盲目止血[14]。頸前淺靜脈壁薄,易損傷,并且由于腔鏡手術時持續充入 CO2,氣體壓力導致靜脈壁破口暫時性被壓閉,術后停止充氣,血管充盈,出現出血。需及時發現及時處理,一般可避免再次手術。為了避免類似情況,筆者的經驗是在腔鏡手術結束前,可停止充氣 5 min 左右,再觀察有無出血情況。
3.4 氣管和食管損傷
本研究中,腔鏡組和傳統組各發生了 1 例氣管損傷,均無食管損傷。氣管和食管損傷是甲狀腺手術后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原因往往由于術中出血后盲目止血,解剖不清造成。氣管損傷多由于環甲膜附近過度牽拉,或者超聲刀戳刺氣管表面所致。食管損傷多由于在處理甲狀腺背側時,腺體被過度提起,未仔細解剖、操作過深所致。氣管損傷后一般持續負壓引流,預防感染,皮下氣腫嚴重時予以及時處理[15]。本研究中發生的 2 例氣管損傷患者采取持續負壓吸引,抗生素預防感染,未出現嚴重皮下氣腫,術后 2 周均愈合。為防止此類并發癥,一定要認清鏡下的解剖特點,緊貼甲狀腺操作,不要盲目切割大塊組織。關鍵是術中及時發現及時處理。無論是開放手術還是腔鏡手術,出血時先壓迫,待看清出血點后再止血,可避免氣管、食管受損,切忌盲目止血。
3.5 切口愈合不良
影響切口愈合的因素主要有患者的內在因素,如營養狀況、有無糖尿病等;外在因素即手術的操作問題[16]。在本研究中,腔鏡組的切口愈合不良發生率明顯低于傳統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開放甲狀腺手術一般切口較長(6 cm 左右),而腔鏡甲狀腺手術僅有 1.0 cm、0.5 cm、0.5 cm 3 個小切口,因而切口感染或者切口愈合不良的發生率傳統組要高于腔鏡組。傳統組切口愈合不良患者多為脂肪液化,僅有 2 例為切口感染,這 2 例患者均有糖尿病基礎疾病,經過引流、換藥后均愈合。
3.6 皮下積液和皮膚瘀斑
皮下積液和皮膚瘀斑是腔鏡手術常見的并發癥。本研究中,腔鏡組的皮下積液和皮膚瘀斑發生率明顯高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腔鏡甲狀腺手術在操作過程中可能會對真皮層、皮下小血管及皮下脂肪層造成損傷,進而誘發皮下脂肪液化,皮下分離過淺及小血管的損傷是誘發瘀斑的根本原因[17]。因此,解剖層次正確可避免術后皮下積液和皮膚瘀斑的發生,術后保持有效負壓引流,注意觀察建腔區域皮膚顏色及有無腫脹。本組積液患者用注射器抽吸后積液即消失,3 例患者多次抽吸無效,予以留置引流管 1 周后拔除。皮膚瘀斑均未予以特殊處理,均自行消失。
3.7 頸部不適
本研究中,腔鏡組的頸部不適發生率明顯低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傳統手術由于頸部有 6 cm 左右切口,術后疤痕攣縮增生,頸部會有不適感[18]。值得注意的是,腔鏡手術后仍有 2.06% 的患者感到頸部不適,雖然頸部無疤痕,但頸部仍需分離手術操作空間,因此患者術后仍可能出現緊縮感。因此,盡量減少頸部的分離區域,縫合頸白線時頸前肌不要縫合過多,術后囑患者早期頸部活動,進行頸部的米字運動,可減少粘連[19]。
3.8 CO2 相關并發癥
腔鏡手術一般應用 CO2 維持手術空間,CO2 可引起高碳酸血癥與皮下氣腫。高碳酸血癥嚴重者可引起酸中毒、顱內壓增高及血流動力學變化[20]。皮下氣腫可引起肩痛及背痛。本研究中控制術中 CO2 壓力在 6 mm Hg 左右,有 32 例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皮下氣腫,其中 5 例伴有肩痛,未發生嚴重高碳酸血癥并發癥。皮下氣腫均未特殊處理,1 d 后緩解。肩痛患者中 2 例癥狀較明顯,予以鎮痛藥物治療,3 d 后緩解。分析其原因,本研究中出現皮下氣腫患者多為 50 歲以上的中老年婦女,其皮下組織較疏松。對于輕度皮下氣腫無需特殊處理,可自行吸收;對于嚴重皮下氣腫影響呼吸時需穿刺引流或切開排氣[21]。預防此類并發癥的關鍵是控制 CO2 壓力,文獻[22-23]報道,壓力宜維持在 6 mm Hg,不可超過 10 mm Hg,能維持足夠的手術空間,并且不會產生嚴重的并發癥。手術時麻醉監測注意觀察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變化,術后復蘇時間適當延長,加強通氣,促進 CO2 排出。術后監測血氧飽和度,注意患者的呼吸情況,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綜上所述,腔鏡甲狀腺手術是安全、可行的[24],具有頸部無手術瘢痕、美容效果好等優點,但其與傳統甲狀腺外科手術一樣也會發生一系列并發癥,關鍵在于預防和正確處理。手術醫生需要熟練掌握腔鏡和超聲刀的使用,熟悉甲狀腺的解剖特點,最大程度地降低并發癥的發生,一旦出現并發癥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相信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和設備的改進[25-27],腔鏡甲狀腺手術將會更趨完善和成熟,其并發癥也會逐漸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