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梅洪亮, 黃致遠, 李漢軍, 葉家欣, 朱任重, 蔡遜. 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的綜合診治分析.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17, 24(7): 870-873. doi: 10.7507/1007-9424.201612048 復制
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acute acalculous cholecystitis,AAC)是指影像學檢查、手術及病理學檢查均未發現膽囊結石存在的膽囊急性炎癥病變,它被認為是不同于結石性膽囊炎的一獨立臨床病癥[1-2]。AAC 的發病機制復雜,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臨床上容易誤診、漏診。因其發病急驟,進展迅速,病情重,死亡率高,近年來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現將筆者所在醫院自 2010 年 10 月至 2016 年 8 月期間收治的 56 例 AAC 患者的相關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其臨床經驗,以期今后對 AAC 的臨床診治有所幫助。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 AAC 患者共 56 例,其中男 36 例,女 20 例;年齡(62±6)歲(52~78 歲);病程(2.7±0.3)d(0.5~7 d)。本組患者中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基礎疾病者共 42 例,有腦血管意外后遺癥者 7 例;既往曾行頭胸或腹部非膽道手術者 12 例;其中同時有兩種或以上合并疾病者 45 例。
1.2 臨床表現
本組患者的主要癥狀有右上腹痛,伴惡心嘔吐、畏寒發熱。查體:體溫≥38 ℃ 者 48 例,其余病例體溫正常;有右上腹局限性腹膜炎表現者 21 例,25 例于右肋緣下可觸及腫大的膽囊,鞏膜輕~中度黃染 17 例。
1.3 輔助檢查
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15.3~29.1)×109/L,中性粒細胞 83.4%~95.1%。所有病例檢查肝功能示轉氨酶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谷丙轉氨酶(45~352)U/L,谷草轉氨酶(52~410)U/L;有 17 例膽紅素輕~中度升高:總膽紅素(25.3~37.2)μmol/L,直接膽紅素(15.5~22.1)μmol/L。所有病例均行腹部彩超及 CT 檢查,均提示膽囊腫大、膽囊壁增厚、膽汁淤積、膽囊周圍有滲出和積液,膽囊及肝內外膽管均未見明確結石;膽總管有輕度擴張者 17 例(直徑 0.7~0.9 cm),均行肝膽磁共振及磁共振水成像(MRI+MRCP)檢查,均排除膽管結石、膽管腫瘤等病變。
1.4 治療及結果
1.4.1 膽囊切除術 本組 56 例患者中 44 例行膽囊切除術,其中行開腹膽囊切除術 10 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34 例。開腹膽囊切除術取右上腹部經腹直肌切口,長約 15 cm;10 例中有 4 例既往曾行上腹部非膽道手術,有 4 例術前發病時間超過 5 d,另外 2 例患者及其家屬拒絕行腹腔鏡手術,堅決要求開腹手術切除膽囊。LC 常規采用 3 孔法(臍上、劍突下及右上腹肋緣下),若粘連嚴重、膽囊顯露困難時可加行第 4 孔(右側鎖骨中線平臍水平)。34 例腹腔鏡手術患者中有 28 例順利完成 LC,另外 6 例患者術中發現腹腔致密粘連或膽囊三角呈冰凍樣改變,確定無法分離解剖或因術中出血難以控制而及時中轉開腹手術。44 例手術患者手術均獲得成功。術中仔細分離粘連、顯露膽囊,若膽囊腫大、張力高時,可于膽囊底部穿刺抽液減壓。采用 V 型解剖法[3],先切開膽囊頸部漿膜,逐漸向后切開膽囊后三角,顯露膽囊壺腹部、膽總管下段及膽囊動脈,再向前切開前三角,辨明“三管一壺腹”。若膽囊三角區粘連、水腫較重,分離較困難,解剖不清時,則逆行切除膽囊。術中見膽囊壞疽 9 例,其中膽囊穿孔 5 例,急性化膿性膽囊炎 35 例,均未發現膽囊結石。術畢常規于右肝下文氏孔附近放置腹腔引流管 1 根,術后常規于 48~72 h 復查腹部 CT,見無局限性積液則拔除引流管。術后病理學檢查均提示為化膿性或壞疽性膽囊炎,其中有 5 例甚至伴有上皮輕~中度不典型增生。術后患者均恢復良好,全部病例均無膽管損傷、膽汁滲漏、胃腸道損傷、腹腔感染、腹腔出血等并發癥發生,術后 4~11 d 均痊愈出院。
1.4.2 PTGD 治療 本組患者中行經皮經肝膽囊穿刺置管引流術(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D)12 例,PTGD 均在彩超引導下進行。先行超聲檢查了解膽囊位置、大小、膽囊壁厚度及周圍臟器情況,確定穿刺路徑,一般取右側腋前線第 7 或第 8 肋間為穿刺點。常規消毒、鋪無菌巾,利多卡因局麻后切開皮膚約 2 mm 長,囑患者屏住呼吸,以 18G 穿刺針在超聲探頭監視下經過肝臟并避開肝內重要膽管及血管將穿刺針經肝臟和膽囊床穿刺進入膽囊內。穿刺成功后拔出針芯,回抽膽汁證實針管位于膽囊腔內,再將導絲經針管置入膽囊內后退出穿刺針管,沿導絲引入 8F 豬尾導管,然后拔出導絲,穿刺處皮膚固定導管,導管遠端接無菌引流袋引流膽汁。抽取膽汁常規送細菌培養加藥敏試驗,術后根據藥敏試驗的結果調整使用敏感抗生素。12 例患者均穿刺成功,且無膽汁滲漏、出血、胃腸道損傷等嚴重并發癥發生,術后 12~24 h 癥狀均得到明顯緩解,48 h 內體溫逐漸恢復正常,術后 5~7 d 均帶管出院。術后 2 周復查彩超均提示腫大的膽囊明顯縮小,增厚的膽囊壁明顯減輕。其中有 8 例患者于穿刺引流術后 4 周行 LC;另 4 例患者于穿刺引流術后 4 周癥狀緩解、拔除膽囊穿刺管,拒絕手術治療,其中 3 例患者分別于拔管后第 4 周及第 6 周因 AAC 復發急診行 LC,另 1 例患者拔引流管后行飲食控制及長期口服利膽藥物治療,AAC 未復發。
2 討論
AAC 多發生在創傷、大手術、休克、嚴重感染等應激狀態下,而老年人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年輕人,這是因為老年患者應激能力相對較低,且多伴有嚴重的系統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肺氣腫或其他臟器功能不全,往往早期臨床癥狀不典型,病情發展迅速,容易發生膽囊壞疽、穿孔[4-5]。AAC 發病機制復雜,是一個多因素綜合致病的結果。其主要發病基礎是膽汁淤滯、膽囊血供障礙及繼發細菌感染[6]。各種原因引起的膽汁黏稠度增加,導致膽囊管的功能性梗阻,膽汁淤積,膽囊充血腫大,影響黏膜血運,造成黏膜水腫、壞死,初期為急性化學性炎癥,而后期繼發細菌感染,呈化膿性改變。因膽囊只有一支末梢動脈,在伴有慢性血管疾病(如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等)或急性低血容量休克等應激狀態下,易造成膽囊動脈痙攣或閉塞,導致膽囊缺血、甚至壞死。本組病例結果表明,AAC 多見于 60 歲以上老年人,常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基礎疾病,44 例行膽囊切除術患者術中見膽囊壞疽 9 例,其中膽囊穿孔 5 例,急性化膿性膽囊炎 35 例,術后病理檢查均提示化膿性或壞疽性膽囊炎,有的甚至伴有上皮輕度至中度不典型增生。
AAC 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不典型,且易被原發病掩蓋,造成較高的漏診率及誤診率。正確診斷依靠臨床醫師對本病的充分認識和高度警惕、病情的細致觀察以及相應的影像學檢查[7]。一般患者可表現為右上腹痛、惡心嘔吐、畏寒發熱、局限性腹膜炎體征、白細胞升高、肝功能異常等病癥。腹部彩超可作為 AAC 診斷的首選方法,其操作簡單、價格低廉、診斷率及特異性均較高。但超聲易受空腔臟器內氣體等因素的干擾,故常需結合腹部 CT 檢查方可做出正確的診斷。本組 56 例 AAC 患者腹部彩超和 CT 檢查均提示膽囊明顯腫大、膽囊壁增厚、膽汁淤積、膽囊周圍積液,膽囊腔內未見結石。其中有 17 例患者的膽紅素輕~中度升高并膽總管輕度擴張,均行肝膽 MRI+MRCP 檢查,均排除膽管結石或膽管腫瘤等病變。全部病例術前均得到 AAC 的正確診斷。
AAC 患者起病急,病情進展快,一旦確診,應盡早施以外科治療,延誤治療常增加膽囊壞疽和膽囊穿孔的風險。應根據患者病情輕重、年齡大小以及有無并發癥而進行個性化治療[8]。AAC 患者膽囊及周圍炎癥多較重,且患者多為老年人,常合并其他系統基礎疾病,為安全起見,以往的外科專家多選擇行開腹膽囊切除手術。開腹手術視野寬闊,解剖結構相對較容易顯露清楚,出現副損傷等相關并發癥的概率相對較低。AAC 曾被列為腹腔鏡手術的禁忌證,但隨著腹腔鏡操作技術的提高、手術經驗的積累以及腹腔鏡器械的改進,LC 已逐漸成為 AAC 患者的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筆者認為,AAC 患者應認真進行術前綜合評估,排除手術禁忌證,在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后可行 LC。且 AAC 一旦診斷明確,應盡早施行 LC,最佳手術時機為發病后 72 h 內。外科手術是防止膽囊穿孔、降低并發癥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早期(尤其是發病后 72 h 內)行 LC 是安全、可行的,手術操作謹慎、耐心和細致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但腹腔致密粘連、膽囊三角冰凍樣粘連、術中出血難以控制等復雜情況是中轉開腹手術的指征,操作困難及時中轉開腹手術可有效避免嚴重并發癥的發生[9-10]。本組行膽囊切除術治療的 44 例 AAC 患者中,有 10 例選擇行開腹手術,原因是患者曾行上腹部手術腹腔內粘連可能較重、術前發病時間較長或患者及其家屬拒接行腹腔鏡手術,其余 34 例全部行 LC,28 例順利完成腹腔鏡下膽囊切除,6 例中轉開腹,腹腔鏡手術率為 77.3%,成功率為 82.4%。全部病例均獲得手術成功。術后患者均恢復良好,無膽管損傷、膽汁滲漏、胃腸道損傷、腹腔感染、腹腔出血等并發癥發生,均痊愈出院。
近年來,有學者提出的損傷控制性外科理論及分期手術和分期救治的理念對高危 AAC 患者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根據患者全身情況和 AAC 的嚴重程度,為患者設計“兩步走”的方案。首先行 PTGD,急診控制和解除膽囊的炎癥,然后擇期行 LC,大大降低了手術風險和手術并發癥發生率[11-13]。筆者認為,對于年老體弱、合并重要臟器嚴重疾患、預計不能耐受手術的 AAC 患者,可選擇行 PTGD,此方法安全、簡單、有效,但它不能完全終止膽囊炎癥病理過程,且患者原有合并疾病未能改善,AAC 復發概率較高,甚至出現更為嚴重的后果[14]。故 PTGD 僅作為 AAC 高危患者的一種急診控制和解除膽囊炎癥的手段,為危重患者病情恢復創造條件,從而為擇期行 LC 贏得機會[15-20]。本組病例中有 12 例 AAC 患者在術前評估時因全身一般情況較差,且合并較嚴重的心腦血管病變等基礎疾病,預計無法耐受手術,且術前腹部彩超及 CT 檢查未見明確膽囊穿孔征象,故先行 PTGD,全部病例均穿刺成功,無膽汁滲漏、出血、胃腸道損傷等嚴重并發癥發生,引流術后患者膽囊炎癥得到很好的控制,病情緩解。8 例患者于引流術后 4 周行 LC,其余 4 例患者于引流術后 4 周拔除膽囊穿刺管,拒絕手術治療,其中 3 例患者因 AAC 復發而急診行 LC,另 1 例患者拔管后行飲食控制及長期口服利膽藥物治療,AAC 未復發。
綜上所述,彩超、CT 檢查、血生化檢驗及臨床表現是早期診斷 AAC 的主要方法。外科手術是防止膽囊穿孔、降低并發癥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早期(尤其是發病后 72 h 內)行 LC 是安全、可行的。PTGD 可作為 AAC 高危患者的一種安全、有效的急診處置手段,可為危重患者的病情恢復創造條件,為擇期手術贏得機會。
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acute acalculous cholecystitis,AAC)是指影像學檢查、手術及病理學檢查均未發現膽囊結石存在的膽囊急性炎癥病變,它被認為是不同于結石性膽囊炎的一獨立臨床病癥[1-2]。AAC 的發病機制復雜,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臨床上容易誤診、漏診。因其發病急驟,進展迅速,病情重,死亡率高,近年來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現將筆者所在醫院自 2010 年 10 月至 2016 年 8 月期間收治的 56 例 AAC 患者的相關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其臨床經驗,以期今后對 AAC 的臨床診治有所幫助。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 AAC 患者共 56 例,其中男 36 例,女 20 例;年齡(62±6)歲(52~78 歲);病程(2.7±0.3)d(0.5~7 d)。本組患者中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基礎疾病者共 42 例,有腦血管意外后遺癥者 7 例;既往曾行頭胸或腹部非膽道手術者 12 例;其中同時有兩種或以上合并疾病者 45 例。
1.2 臨床表現
本組患者的主要癥狀有右上腹痛,伴惡心嘔吐、畏寒發熱。查體:體溫≥38 ℃ 者 48 例,其余病例體溫正常;有右上腹局限性腹膜炎表現者 21 例,25 例于右肋緣下可觸及腫大的膽囊,鞏膜輕~中度黃染 17 例。
1.3 輔助檢查
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15.3~29.1)×109/L,中性粒細胞 83.4%~95.1%。所有病例檢查肝功能示轉氨酶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谷丙轉氨酶(45~352)U/L,谷草轉氨酶(52~410)U/L;有 17 例膽紅素輕~中度升高:總膽紅素(25.3~37.2)μmol/L,直接膽紅素(15.5~22.1)μmol/L。所有病例均行腹部彩超及 CT 檢查,均提示膽囊腫大、膽囊壁增厚、膽汁淤積、膽囊周圍有滲出和積液,膽囊及肝內外膽管均未見明確結石;膽總管有輕度擴張者 17 例(直徑 0.7~0.9 cm),均行肝膽磁共振及磁共振水成像(MRI+MRCP)檢查,均排除膽管結石、膽管腫瘤等病變。
1.4 治療及結果
1.4.1 膽囊切除術 本組 56 例患者中 44 例行膽囊切除術,其中行開腹膽囊切除術 10 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34 例。開腹膽囊切除術取右上腹部經腹直肌切口,長約 15 cm;10 例中有 4 例既往曾行上腹部非膽道手術,有 4 例術前發病時間超過 5 d,另外 2 例患者及其家屬拒絕行腹腔鏡手術,堅決要求開腹手術切除膽囊。LC 常規采用 3 孔法(臍上、劍突下及右上腹肋緣下),若粘連嚴重、膽囊顯露困難時可加行第 4 孔(右側鎖骨中線平臍水平)。34 例腹腔鏡手術患者中有 28 例順利完成 LC,另外 6 例患者術中發現腹腔致密粘連或膽囊三角呈冰凍樣改變,確定無法分離解剖或因術中出血難以控制而及時中轉開腹手術。44 例手術患者手術均獲得成功。術中仔細分離粘連、顯露膽囊,若膽囊腫大、張力高時,可于膽囊底部穿刺抽液減壓。采用 V 型解剖法[3],先切開膽囊頸部漿膜,逐漸向后切開膽囊后三角,顯露膽囊壺腹部、膽總管下段及膽囊動脈,再向前切開前三角,辨明“三管一壺腹”。若膽囊三角區粘連、水腫較重,分離較困難,解剖不清時,則逆行切除膽囊。術中見膽囊壞疽 9 例,其中膽囊穿孔 5 例,急性化膿性膽囊炎 35 例,均未發現膽囊結石。術畢常規于右肝下文氏孔附近放置腹腔引流管 1 根,術后常規于 48~72 h 復查腹部 CT,見無局限性積液則拔除引流管。術后病理學檢查均提示為化膿性或壞疽性膽囊炎,其中有 5 例甚至伴有上皮輕~中度不典型增生。術后患者均恢復良好,全部病例均無膽管損傷、膽汁滲漏、胃腸道損傷、腹腔感染、腹腔出血等并發癥發生,術后 4~11 d 均痊愈出院。
1.4.2 PTGD 治療 本組患者中行經皮經肝膽囊穿刺置管引流術(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D)12 例,PTGD 均在彩超引導下進行。先行超聲檢查了解膽囊位置、大小、膽囊壁厚度及周圍臟器情況,確定穿刺路徑,一般取右側腋前線第 7 或第 8 肋間為穿刺點。常規消毒、鋪無菌巾,利多卡因局麻后切開皮膚約 2 mm 長,囑患者屏住呼吸,以 18G 穿刺針在超聲探頭監視下經過肝臟并避開肝內重要膽管及血管將穿刺針經肝臟和膽囊床穿刺進入膽囊內。穿刺成功后拔出針芯,回抽膽汁證實針管位于膽囊腔內,再將導絲經針管置入膽囊內后退出穿刺針管,沿導絲引入 8F 豬尾導管,然后拔出導絲,穿刺處皮膚固定導管,導管遠端接無菌引流袋引流膽汁。抽取膽汁常規送細菌培養加藥敏試驗,術后根據藥敏試驗的結果調整使用敏感抗生素。12 例患者均穿刺成功,且無膽汁滲漏、出血、胃腸道損傷等嚴重并發癥發生,術后 12~24 h 癥狀均得到明顯緩解,48 h 內體溫逐漸恢復正常,術后 5~7 d 均帶管出院。術后 2 周復查彩超均提示腫大的膽囊明顯縮小,增厚的膽囊壁明顯減輕。其中有 8 例患者于穿刺引流術后 4 周行 LC;另 4 例患者于穿刺引流術后 4 周癥狀緩解、拔除膽囊穿刺管,拒絕手術治療,其中 3 例患者分別于拔管后第 4 周及第 6 周因 AAC 復發急診行 LC,另 1 例患者拔引流管后行飲食控制及長期口服利膽藥物治療,AAC 未復發。
2 討論
AAC 多發生在創傷、大手術、休克、嚴重感染等應激狀態下,而老年人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年輕人,這是因為老年患者應激能力相對較低,且多伴有嚴重的系統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肺氣腫或其他臟器功能不全,往往早期臨床癥狀不典型,病情發展迅速,容易發生膽囊壞疽、穿孔[4-5]。AAC 發病機制復雜,是一個多因素綜合致病的結果。其主要發病基礎是膽汁淤滯、膽囊血供障礙及繼發細菌感染[6]。各種原因引起的膽汁黏稠度增加,導致膽囊管的功能性梗阻,膽汁淤積,膽囊充血腫大,影響黏膜血運,造成黏膜水腫、壞死,初期為急性化學性炎癥,而后期繼發細菌感染,呈化膿性改變。因膽囊只有一支末梢動脈,在伴有慢性血管疾病(如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等)或急性低血容量休克等應激狀態下,易造成膽囊動脈痙攣或閉塞,導致膽囊缺血、甚至壞死。本組病例結果表明,AAC 多見于 60 歲以上老年人,常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基礎疾病,44 例行膽囊切除術患者術中見膽囊壞疽 9 例,其中膽囊穿孔 5 例,急性化膿性膽囊炎 35 例,術后病理檢查均提示化膿性或壞疽性膽囊炎,有的甚至伴有上皮輕度至中度不典型增生。
AAC 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不典型,且易被原發病掩蓋,造成較高的漏診率及誤診率。正確診斷依靠臨床醫師對本病的充分認識和高度警惕、病情的細致觀察以及相應的影像學檢查[7]。一般患者可表現為右上腹痛、惡心嘔吐、畏寒發熱、局限性腹膜炎體征、白細胞升高、肝功能異常等病癥。腹部彩超可作為 AAC 診斷的首選方法,其操作簡單、價格低廉、診斷率及特異性均較高。但超聲易受空腔臟器內氣體等因素的干擾,故常需結合腹部 CT 檢查方可做出正確的診斷。本組 56 例 AAC 患者腹部彩超和 CT 檢查均提示膽囊明顯腫大、膽囊壁增厚、膽汁淤積、膽囊周圍積液,膽囊腔內未見結石。其中有 17 例患者的膽紅素輕~中度升高并膽總管輕度擴張,均行肝膽 MRI+MRCP 檢查,均排除膽管結石或膽管腫瘤等病變。全部病例術前均得到 AAC 的正確診斷。
AAC 患者起病急,病情進展快,一旦確診,應盡早施以外科治療,延誤治療常增加膽囊壞疽和膽囊穿孔的風險。應根據患者病情輕重、年齡大小以及有無并發癥而進行個性化治療[8]。AAC 患者膽囊及周圍炎癥多較重,且患者多為老年人,常合并其他系統基礎疾病,為安全起見,以往的外科專家多選擇行開腹膽囊切除手術。開腹手術視野寬闊,解剖結構相對較容易顯露清楚,出現副損傷等相關并發癥的概率相對較低。AAC 曾被列為腹腔鏡手術的禁忌證,但隨著腹腔鏡操作技術的提高、手術經驗的積累以及腹腔鏡器械的改進,LC 已逐漸成為 AAC 患者的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筆者認為,AAC 患者應認真進行術前綜合評估,排除手術禁忌證,在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后可行 LC。且 AAC 一旦診斷明確,應盡早施行 LC,最佳手術時機為發病后 72 h 內。外科手術是防止膽囊穿孔、降低并發癥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早期(尤其是發病后 72 h 內)行 LC 是安全、可行的,手術操作謹慎、耐心和細致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但腹腔致密粘連、膽囊三角冰凍樣粘連、術中出血難以控制等復雜情況是中轉開腹手術的指征,操作困難及時中轉開腹手術可有效避免嚴重并發癥的發生[9-10]。本組行膽囊切除術治療的 44 例 AAC 患者中,有 10 例選擇行開腹手術,原因是患者曾行上腹部手術腹腔內粘連可能較重、術前發病時間較長或患者及其家屬拒接行腹腔鏡手術,其余 34 例全部行 LC,28 例順利完成腹腔鏡下膽囊切除,6 例中轉開腹,腹腔鏡手術率為 77.3%,成功率為 82.4%。全部病例均獲得手術成功。術后患者均恢復良好,無膽管損傷、膽汁滲漏、胃腸道損傷、腹腔感染、腹腔出血等并發癥發生,均痊愈出院。
近年來,有學者提出的損傷控制性外科理論及分期手術和分期救治的理念對高危 AAC 患者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根據患者全身情況和 AAC 的嚴重程度,為患者設計“兩步走”的方案。首先行 PTGD,急診控制和解除膽囊的炎癥,然后擇期行 LC,大大降低了手術風險和手術并發癥發生率[11-13]。筆者認為,對于年老體弱、合并重要臟器嚴重疾患、預計不能耐受手術的 AAC 患者,可選擇行 PTGD,此方法安全、簡單、有效,但它不能完全終止膽囊炎癥病理過程,且患者原有合并疾病未能改善,AAC 復發概率較高,甚至出現更為嚴重的后果[14]。故 PTGD 僅作為 AAC 高危患者的一種急診控制和解除膽囊炎癥的手段,為危重患者病情恢復創造條件,從而為擇期行 LC 贏得機會[15-20]。本組病例中有 12 例 AAC 患者在術前評估時因全身一般情況較差,且合并較嚴重的心腦血管病變等基礎疾病,預計無法耐受手術,且術前腹部彩超及 CT 檢查未見明確膽囊穿孔征象,故先行 PTGD,全部病例均穿刺成功,無膽汁滲漏、出血、胃腸道損傷等嚴重并發癥發生,引流術后患者膽囊炎癥得到很好的控制,病情緩解。8 例患者于引流術后 4 周行 LC,其余 4 例患者于引流術后 4 周拔除膽囊穿刺管,拒絕手術治療,其中 3 例患者因 AAC 復發而急診行 LC,另 1 例患者拔管后行飲食控制及長期口服利膽藥物治療,AAC 未復發。
綜上所述,彩超、CT 檢查、血生化檢驗及臨床表現是早期診斷 AAC 的主要方法。外科手術是防止膽囊穿孔、降低并發癥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早期(尤其是發病后 72 h 內)行 LC 是安全、可行的。PTGD 可作為 AAC 高危患者的一種安全、有效的急診處置手段,可為危重患者的病情恢復創造條件,為擇期手術贏得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