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結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通常指腫瘤中心位于食管胃結合部上下5 cm內并延伸到食管的腺癌[1]。我國一項單中心胃癌及食管下段癌外科病例的聯合登記研究發現,在1988—2012年期間,AEG的構成比由22.3%增長至35.7%[2]。
Siewert Ⅱ型AEG是指腫瘤累及食管胃結合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中心位于EGJ以上1 cm至EGJ以下2 cm,Siewert Ⅲ型是指腫瘤累及EGJ,中心位于EGJ以下2~5 cm[3]。對于Siewert Ⅱ型AEG,其解剖位置涉及到胃腸外科和胸外科兩個專科,不同專科的臨床醫師在對該疾病的認識和治療策略(手術入路、切除范圍及淋巴結清掃范圍)上既有交叉、又有分歧[4]。目前Siewert Ⅱ、Ⅲ型AEG的手術選擇為近端胃切除術或全胃切除術。鑒于近端胃切除術和全胃切除術在Siewert Ⅱ、Ⅲ型AEG中的應用尚未達成共識,我們進行了這項全面的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比較這兩種術式治療Siewert Ⅱ、Ⅲ型AEG的療效與安全性,以期為臨床實踐提供循證醫學證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文獻檢索方法
檢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和維普數據庫公開發表的相關文獻,檢索時限為建庫至2023年3月,以評估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治療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結合部腺癌的療效和安全性。本研究的英文檢索詞包括: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carcinoma,cardia cancer,proximal gastric cancer,Siewert Ⅱ/Ⅲ,proximal gastrectomy,total gastrectomy。中文檢索詞包括:食管胃結合部腺癌、近端胃癌、Siewert Ⅱ/Ⅲ、近端胃切除、全胃切除。
1.2 文獻納入和排除標準
本研究的納入標準包括:① 研究類型:合理設計的回顧性研究、前瞻性研究或隨機對照研究;② 研究對象:術前經胃鏡病理檢查確診為AEG,上消化道造影檢查明確為Siewert Ⅱ、Ⅲ型的患者[5];③ 干預措施:接受近端胃切除或全胃切除治療;④ 結局指標: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目、術后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生存率(1年、3年、5年)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本研究的排除標準包括:① 研究對象為Siewert Ⅰ型AEG;② 系統性評價或Meta分析;③ 非中英文文獻,文獻質量較差。
1.3 文獻的篩查與資料提取
本研究的文獻篩選和數據提取工作由兩位研究者獨立完成,然后進行交叉核對。如有分歧,則由第三位研究者或通過集體討論來解決。本研究提取的數據包括以下內容:① 第一作者姓名、發表年份、研究時間、研究類型、手術方式等;② 相關結局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目、術后住院時間、術后生存率(1年、3年、5年)、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4 納入研究的質量評價
采用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對納入的隊列研究進行質量評價,該量表由8個條目組成,總分9分[6]。采用Cochrane risk of bias tool評估隨機對照研究的方法學質量[7]。
1.5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采用Review Manager 5.4進行Meta分析,應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和均數差(mean difference,MD)等效應指標處理二分類資料和連續性變量[7]。本研究在計算各研究效應指標的OR和95%CI后,進行異質性檢驗,并以95%可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所有效應量,在合并效應大小前進行分析[8]。本Meta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5.4軟件默認的Q檢驗方法計算χ2和I2,以評估納入研究結果之間的異質性。當I2<50%且P>0.1時,表明各研究之間異質性不顯著,使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數據分析;而當I2>50%且P≤0.1時,表明各研究之間存在顯著異質性,并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數據分析[9]。本研究使用漏斗圖來分析發表偏倚。
2 結果
2.1 文獻檢索結果
本研究通過數據庫檢索共得到2 174篇文獻。去除重復文獻后,根據文題和摘要進行初篩并排除不相關文獻。最終閱讀全文后,保留了23篇[5,10-31]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其中包括16篇回顧性研究[5,10-12,14-15,17-18,21,23-28,31]、5篇前瞻性研究[13,16,19-20,29]和2篇隨機對照研究[22,30]。入選文獻的基本信息詳見表1,共納入2 826例患者,其中近端胃切除組1 389例,全胃切除組1 437例。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見圖1。


2.2 納入文獻的質量評價
隨機對照試驗的質量評估采用Cochrane風險偏倚工具,評估結果見表2;隊列研究的NOS評分詳見表3。


2.3 Meta分析結果
2.3.1 手術時間
共納入16項研究[5,11-12,14,16-21,24,27-31],共2 079例患者。由于各研究之間具有統計學異質性(P<0.000 01,I2=96%),因此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對數據進行分析。Meta分析結果[MD=–12.77,95%CI(–30.15,4.62),P=0.15]顯示,在手術時間方面,兩種手術方式之間沒有顯著差異;見表4。

2.3.2 術中出血量
共納入11項研究[5,12-14,16-17,21,27-28,31],共1 183例患者。由于各研究之間具有統計學異質性(P<0.000 01,I2=80%),因此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對數據進行分析。Meta分析結果[MD=–19.85,95%CI(–37.20,–2.51),P=0.02]顯示,兩種手術方式在術中出血量方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近端胃切除組比全胃切除組術中出血量更少;見表4。
2.3.3 術后住院時間
共納入14項研究[5,11-14,16-18,20-24,29],共1 578例患者。由于各研究之間具有統計學異質性(P<0.000 01,I2=84%),因此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數據分析。Meta分析結果[MD=–1.23,95%CI(–2.38,–0.08),P=0.04]顯示,兩種手術方式在術后住院時間方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近端胃切除組比全胃切除組術后住院時間更短;見表4。
2.3.4 淋巴結清掃數目 共納入了18項研究[5,10,12-15,17-21,23-25,27-28,30-31],共1 989例患者。由于各研究之間具有統計學異質性(P<0.000 01,I2=83%),因此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數據分析。Meta分析結果[MD=–6.20,95%CI(–7.68,–4.71),P<0.000 01]顯示,兩種手術方式在淋巴結清掃數目方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近端胃切除組比全胃切除組淋巴結清掃數目更少;見表4。
2.3.4 術后OS
兩組術后1年OS、3年OS和5年OS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近端胃切除與全胃切除在術后1年OS、3年OS和5年OS的比較方面無明顯差別;見表4。
2.3.5 術后并發癥
共納入了18項研究[5,10-12,17-18,20-22,24-26,28,30-31],共2387例患者。由于各研究之間具有統計學異質性(P=0.004,I2=54%),因此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數據分析。Meta分析結果[OR=0.90,95%CI(0.65,1.26),P=0.54]顯示,兩種手術方式在術后總并發癥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4。
吻合口瘺、吻合口狹窄、吻合口出血和肺部感染的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近端胃切除組反流性食管炎發生率高于全胃切除組;見表4。
2.4 敏感性分析
我們依次對所有觀察指標逐一排除單個研究而后再進行合并分析,結果發現所有觀察指標變化均不明顯,這說明本研究得出的結論可靠。
2.5 發表偏倚
通過繪制漏斗圖,發現各項研究結果均勻分布在漏斗圖的兩側,表明本研究的發表偏倚較小。以OS為例的漏斗圖見圖2。

3 討論
在全世界范圍內,AEG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而Siewert Ⅱ型和Ⅲ型AEG是亞洲常見類型[2,32]。Siewert Ⅱ/Ⅲ型AEG的最佳胃切除范圍尚未確定,仍存在爭議。因此,我們進行了系統回顧和Meta分析,以評估近端胃切除與全胃切除治療AEG的近遠期療效。
本Meta分析結果表明,兩種手術方式在手術時間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本Meta分析納入的部分研究中描述近端胃切除術中使用的復雜瓣膜成形術耗時較長,導致近端胃切除組的平均手術時間長于全胃切除。故這可能是近端胃切除術的手術時間與全胃切除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的主要原因。在術中出血量方面,全胃切除組術中出血量比近端胃切除組更多,這是因為全胃切除的范圍更大。淋巴結清掃是手術的重點,本研究結果表明,全胃切除組比近端胃切除組清掃的淋巴結數目更多,這一發現與大多數已發表的研究一致,同樣也符合臨床手術經驗。雖然全胃切除可以清掃更多的淋巴結,但是在術后OS(1年OS、3年OS、5年OS)方面,兩種術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淋巴結清掃需要增加手術范圍,增加了手術創傷和并發癥的風險,對患者身體造成更大負擔。且AEG的腫瘤生物學特征具有較大差異,如腫瘤的分化程度、侵襲深度、大小等。這些特征影響了淋巴結轉移的方式和范圍,從而影響淋巴結清掃的效果。更多的淋巴結清掃在治療Siewert Ⅱ、Ⅲ型AEG時是否帶來生存獲益,尚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為了便于不同單位、不同專業(胸外、普外、腫瘤科)間相互交流,EGJ的分期標準統一按照“2cm原則”即腫瘤中心位于EGJ以下2 cm(含2 cm)近側并侵犯EGJ,按照食管癌進行分期;若腫瘤中心位于EGJ以下2 cm以遠并侵犯EGJ,則參照胃癌分期[33]。Siewert Ⅱ型AEG的手術徑路目前尚有爭議,食管胃結合部腺癌外科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8年版)建議食管受累距離<3 cm者首選經腹隔肌食管裂孔徑路,≥3 cm者經上腹右胸徑路[33]。
根據我們的經驗,近端胃切除在維持長期營養狀態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但術后并發癥(吻合口狹窄和反流性食管炎等)的發生率可能更高。本研究結果表明,近端胃切除組與全胃切除組的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無顯著差異。近端胃切除組與全胃切除組吻合口瘺、吻合口狹窄、吻合口出血和肺部感染的發生率無顯著差異,而近端胃切除組反流性食管炎發生率高于全胃切除組。
隨著早診早治的普及與外科技術的提高,行根治性切除術后獲得長期生存的AEG患者逐漸增多,手術方式的優化不僅可以改善預后,也有助于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34-35]。與全胃切除術比較,近端胃切除術因保留幽門及部分胃腺體,能夠保留部分胃消化吸收功能,有助于改善患者術后營養吸收[36-37]。Tanioka等[38]開展的一項Meta分析納入11項研究共883例胃癌患者,其研究結果顯示:近端胃切除術患者術后1年體質量下降率、血紅蛋白水平明顯優于全胃切除術后的患者。
本Meta分析的局限性:(1)納入的研究以回顧性隊列研究居多,前瞻性研究只有5篇,隨機對照研究僅有2篇,故我們沒有按照研究類型進行亞組分析;(2)沒有對兩種術式的吻合技術進行具體分析;(3)手術時間的Meta分析結果異質性較高;(4)部分研究的隨訪時間較短,關于手術的遠期影響,尤其是對生活質量的研究較少,需要更長的隨訪期才能更好的評價近端胃切除與全胃切除治療AEG的療效。
綜上所述,通過對納入的文獻進行Meta分析,我們發現近端胃切除在術中出血量和術后住院時間方面具有優勢;而全胃切除在淋巴結清掃數目和反流性食管炎發生率方面更具優勢;兩種術式在長期生存方面無顯著差異。然而,上述結論還需要進一步開展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進行驗證,以更好地闡明近端胃切除與全胃切除治療AEG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逯英杰負責論文的設計、開展研究、數據處理與分析、撰寫與修改;洪子強負責論文的審核和修改;李宏超和金剛負責實施研究;王文昊、楊毅和劉斌負責數據整理與分析;朱自江負責論文設計。
食管胃結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通常指腫瘤中心位于食管胃結合部上下5 cm內并延伸到食管的腺癌[1]。我國一項單中心胃癌及食管下段癌外科病例的聯合登記研究發現,在1988—2012年期間,AEG的構成比由22.3%增長至35.7%[2]。
Siewert Ⅱ型AEG是指腫瘤累及食管胃結合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中心位于EGJ以上1 cm至EGJ以下2 cm,Siewert Ⅲ型是指腫瘤累及EGJ,中心位于EGJ以下2~5 cm[3]。對于Siewert Ⅱ型AEG,其解剖位置涉及到胃腸外科和胸外科兩個專科,不同專科的臨床醫師在對該疾病的認識和治療策略(手術入路、切除范圍及淋巴結清掃范圍)上既有交叉、又有分歧[4]。目前Siewert Ⅱ、Ⅲ型AEG的手術選擇為近端胃切除術或全胃切除術。鑒于近端胃切除術和全胃切除術在Siewert Ⅱ、Ⅲ型AEG中的應用尚未達成共識,我們進行了這項全面的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比較這兩種術式治療Siewert Ⅱ、Ⅲ型AEG的療效與安全性,以期為臨床實踐提供循證醫學證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文獻檢索方法
檢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和維普數據庫公開發表的相關文獻,檢索時限為建庫至2023年3月,以評估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治療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結合部腺癌的療效和安全性。本研究的英文檢索詞包括: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carcinoma,cardia cancer,proximal gastric cancer,Siewert Ⅱ/Ⅲ,proximal gastrectomy,total gastrectomy。中文檢索詞包括:食管胃結合部腺癌、近端胃癌、Siewert Ⅱ/Ⅲ、近端胃切除、全胃切除。
1.2 文獻納入和排除標準
本研究的納入標準包括:① 研究類型:合理設計的回顧性研究、前瞻性研究或隨機對照研究;② 研究對象:術前經胃鏡病理檢查確診為AEG,上消化道造影檢查明確為Siewert Ⅱ、Ⅲ型的患者[5];③ 干預措施:接受近端胃切除或全胃切除治療;④ 結局指標: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目、術后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生存率(1年、3年、5年)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本研究的排除標準包括:① 研究對象為Siewert Ⅰ型AEG;② 系統性評價或Meta分析;③ 非中英文文獻,文獻質量較差。
1.3 文獻的篩查與資料提取
本研究的文獻篩選和數據提取工作由兩位研究者獨立完成,然后進行交叉核對。如有分歧,則由第三位研究者或通過集體討論來解決。本研究提取的數據包括以下內容:① 第一作者姓名、發表年份、研究時間、研究類型、手術方式等;② 相關結局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目、術后住院時間、術后生存率(1年、3年、5年)、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4 納入研究的質量評價
采用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對納入的隊列研究進行質量評價,該量表由8個條目組成,總分9分[6]。采用Cochrane risk of bias tool評估隨機對照研究的方法學質量[7]。
1.5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采用Review Manager 5.4進行Meta分析,應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和均數差(mean difference,MD)等效應指標處理二分類資料和連續性變量[7]。本研究在計算各研究效應指標的OR和95%CI后,進行異質性檢驗,并以95%可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所有效應量,在合并效應大小前進行分析[8]。本Meta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5.4軟件默認的Q檢驗方法計算χ2和I2,以評估納入研究結果之間的異質性。當I2<50%且P>0.1時,表明各研究之間異質性不顯著,使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數據分析;而當I2>50%且P≤0.1時,表明各研究之間存在顯著異質性,并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數據分析[9]。本研究使用漏斗圖來分析發表偏倚。
2 結果
2.1 文獻檢索結果
本研究通過數據庫檢索共得到2 174篇文獻。去除重復文獻后,根據文題和摘要進行初篩并排除不相關文獻。最終閱讀全文后,保留了23篇[5,10-31]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其中包括16篇回顧性研究[5,10-12,14-15,17-18,21,23-28,31]、5篇前瞻性研究[13,16,19-20,29]和2篇隨機對照研究[22,30]。入選文獻的基本信息詳見表1,共納入2 826例患者,其中近端胃切除組1 389例,全胃切除組1 437例。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見圖1。


2.2 納入文獻的質量評價
隨機對照試驗的質量評估采用Cochrane風險偏倚工具,評估結果見表2;隊列研究的NOS評分詳見表3。


2.3 Meta分析結果
2.3.1 手術時間
共納入16項研究[5,11-12,14,16-21,24,27-31],共2 079例患者。由于各研究之間具有統計學異質性(P<0.000 01,I2=96%),因此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對數據進行分析。Meta分析結果[MD=–12.77,95%CI(–30.15,4.62),P=0.15]顯示,在手術時間方面,兩種手術方式之間沒有顯著差異;見表4。

2.3.2 術中出血量
共納入11項研究[5,12-14,16-17,21,27-28,31],共1 183例患者。由于各研究之間具有統計學異質性(P<0.000 01,I2=80%),因此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對數據進行分析。Meta分析結果[MD=–19.85,95%CI(–37.20,–2.51),P=0.02]顯示,兩種手術方式在術中出血量方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近端胃切除組比全胃切除組術中出血量更少;見表4。
2.3.3 術后住院時間
共納入14項研究[5,11-14,16-18,20-24,29],共1 578例患者。由于各研究之間具有統計學異質性(P<0.000 01,I2=84%),因此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數據分析。Meta分析結果[MD=–1.23,95%CI(–2.38,–0.08),P=0.04]顯示,兩種手術方式在術后住院時間方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近端胃切除組比全胃切除組術后住院時間更短;見表4。
2.3.4 淋巴結清掃數目 共納入了18項研究[5,10,12-15,17-21,23-25,27-28,30-31],共1 989例患者。由于各研究之間具有統計學異質性(P<0.000 01,I2=83%),因此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數據分析。Meta分析結果[MD=–6.20,95%CI(–7.68,–4.71),P<0.000 01]顯示,兩種手術方式在淋巴結清掃數目方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近端胃切除組比全胃切除組淋巴結清掃數目更少;見表4。
2.3.4 術后OS
兩組術后1年OS、3年OS和5年OS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近端胃切除與全胃切除在術后1年OS、3年OS和5年OS的比較方面無明顯差別;見表4。
2.3.5 術后并發癥
共納入了18項研究[5,10-12,17-18,20-22,24-26,28,30-31],共2387例患者。由于各研究之間具有統計學異質性(P=0.004,I2=54%),因此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數據分析。Meta分析結果[OR=0.90,95%CI(0.65,1.26),P=0.54]顯示,兩種手術方式在術后總并發癥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4。
吻合口瘺、吻合口狹窄、吻合口出血和肺部感染的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近端胃切除組反流性食管炎發生率高于全胃切除組;見表4。
2.4 敏感性分析
我們依次對所有觀察指標逐一排除單個研究而后再進行合并分析,結果發現所有觀察指標變化均不明顯,這說明本研究得出的結論可靠。
2.5 發表偏倚
通過繪制漏斗圖,發現各項研究結果均勻分布在漏斗圖的兩側,表明本研究的發表偏倚較小。以OS為例的漏斗圖見圖2。

3 討論
在全世界范圍內,AEG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而Siewert Ⅱ型和Ⅲ型AEG是亞洲常見類型[2,32]。Siewert Ⅱ/Ⅲ型AEG的最佳胃切除范圍尚未確定,仍存在爭議。因此,我們進行了系統回顧和Meta分析,以評估近端胃切除與全胃切除治療AEG的近遠期療效。
本Meta分析結果表明,兩種手術方式在手術時間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本Meta分析納入的部分研究中描述近端胃切除術中使用的復雜瓣膜成形術耗時較長,導致近端胃切除組的平均手術時間長于全胃切除。故這可能是近端胃切除術的手術時間與全胃切除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的主要原因。在術中出血量方面,全胃切除組術中出血量比近端胃切除組更多,這是因為全胃切除的范圍更大。淋巴結清掃是手術的重點,本研究結果表明,全胃切除組比近端胃切除組清掃的淋巴結數目更多,這一發現與大多數已發表的研究一致,同樣也符合臨床手術經驗。雖然全胃切除可以清掃更多的淋巴結,但是在術后OS(1年OS、3年OS、5年OS)方面,兩種術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淋巴結清掃需要增加手術范圍,增加了手術創傷和并發癥的風險,對患者身體造成更大負擔。且AEG的腫瘤生物學特征具有較大差異,如腫瘤的分化程度、侵襲深度、大小等。這些特征影響了淋巴結轉移的方式和范圍,從而影響淋巴結清掃的效果。更多的淋巴結清掃在治療Siewert Ⅱ、Ⅲ型AEG時是否帶來生存獲益,尚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為了便于不同單位、不同專業(胸外、普外、腫瘤科)間相互交流,EGJ的分期標準統一按照“2cm原則”即腫瘤中心位于EGJ以下2 cm(含2 cm)近側并侵犯EGJ,按照食管癌進行分期;若腫瘤中心位于EGJ以下2 cm以遠并侵犯EGJ,則參照胃癌分期[33]。Siewert Ⅱ型AEG的手術徑路目前尚有爭議,食管胃結合部腺癌外科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8年版)建議食管受累距離<3 cm者首選經腹隔肌食管裂孔徑路,≥3 cm者經上腹右胸徑路[33]。
根據我們的經驗,近端胃切除在維持長期營養狀態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但術后并發癥(吻合口狹窄和反流性食管炎等)的發生率可能更高。本研究結果表明,近端胃切除組與全胃切除組的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無顯著差異。近端胃切除組與全胃切除組吻合口瘺、吻合口狹窄、吻合口出血和肺部感染的發生率無顯著差異,而近端胃切除組反流性食管炎發生率高于全胃切除組。
隨著早診早治的普及與外科技術的提高,行根治性切除術后獲得長期生存的AEG患者逐漸增多,手術方式的優化不僅可以改善預后,也有助于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34-35]。與全胃切除術比較,近端胃切除術因保留幽門及部分胃腺體,能夠保留部分胃消化吸收功能,有助于改善患者術后營養吸收[36-37]。Tanioka等[38]開展的一項Meta分析納入11項研究共883例胃癌患者,其研究結果顯示:近端胃切除術患者術后1年體質量下降率、血紅蛋白水平明顯優于全胃切除術后的患者。
本Meta分析的局限性:(1)納入的研究以回顧性隊列研究居多,前瞻性研究只有5篇,隨機對照研究僅有2篇,故我們沒有按照研究類型進行亞組分析;(2)沒有對兩種術式的吻合技術進行具體分析;(3)手術時間的Meta分析結果異質性較高;(4)部分研究的隨訪時間較短,關于手術的遠期影響,尤其是對生活質量的研究較少,需要更長的隨訪期才能更好的評價近端胃切除與全胃切除治療AEG的療效。
綜上所述,通過對納入的文獻進行Meta分析,我們發現近端胃切除在術中出血量和術后住院時間方面具有優勢;而全胃切除在淋巴結清掃數目和反流性食管炎發生率方面更具優勢;兩種術式在長期生存方面無顯著差異。然而,上述結論還需要進一步開展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進行驗證,以更好地闡明近端胃切除與全胃切除治療AEG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逯英杰負責論文的設計、開展研究、數據處理與分析、撰寫與修改;洪子強負責論文的審核和修改;李宏超和金剛負責實施研究;王文昊、楊毅和劉斌負責數據整理與分析;朱自江負責論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