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彭磊, 鄧漢宇, 黃開利, 馮敏, 秦昌龍, 周清華. 原發性縱隔骨肉瘤一例.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 2020, 27(2): 235-236. doi: 10.7507/1007-4848.201905050 復制
臨床資料 患者,女,56 歲,因咳嗽伴胸痛 2 個月,加重伴顏面、雙上肢腫脹 1 個月入院。經皮肺穿刺病理結果提示為梭形細胞腫瘤,傾向于間葉源性肉瘤。患者于我科全身麻醉下取仰臥位,經胸廓正中切口,在右頸內靜脈-右股靜脈體外轉流條件下,仔細游離腫物,依次摘除左頸內、左鎖骨下靜脈癌栓,切除腫物侵犯的部分心包、右側縱隔胸膜、腫物侵犯的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右無名動脈鞘膜、右肺上葉前段、右肺中葉內側段、右無名靜脈遠端及上腔靜脈,通過置換雙側頭臂靜脈并重建右心房的手術方式成功切除了腫瘤。術中見:前縱隔有一大小為 18 cm×16 cm×10 cm 包膜欠清腫物,實性,內含鈣化,侵犯心包,推擠縱隔內器官大血管,侵犯左右無名靜脈、上腔靜脈、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右無名動脈、氣管、右肺上葉和中葉;左頸內、左鎖骨下靜脈內可見癌栓。術后病理診斷:原發縱隔的骨外骨肉瘤(extraskeletal osteosarcoma,ESOS),含有骨、破骨巨細胞、梭形和多形性異型細胞;免疫組化染色示異型細胞為廣譜細胞角蛋白(PCK,–)、細胞角蛋白7(CK7,–)、甲狀腺轉錄因子 1(TTF-1,–)、人胃酶樣天冬氨酸蛋白酶(NapsinA,–)、抑癌基因(P40,–)、波形蛋白(Vim,+)、酸性蛋白(S-100,–)、個別結蛋白(Des,+)、CD99(–)、CD34(–)、信號轉導與轉錄激活因子6(Stat6,–)、細胞增殖標志指數Ki67 陽性率約為 60%;見圖 1。術后第 12 d 患者順利康復出院,術后 1 個月開始 8 周期的化療治療(阿霉素+異環磷酰胺+順鉑),術后第 10 個月患者復查發現腫瘤復發伴遠處轉移,予維持治療后在術后第 13 個月患者死亡。

a:術前胸部增強 CT;b:術中置換的人工血管;c:術后病理證實為縱隔原發的骨肉瘤(HE ×200);d:術后 1 個月復查的胸部 CT
討論 我們通過檢索 PubMed、CNKI、萬方和維普期刊全文數據庫,以“縱隔、原發性、骨肉瘤”為檢索式,共檢索到 1941~2017 年間發表的 9 篇相關病例報告[1-9]。包括本病例在內的 10 例患者中,男 5 例,女 5 例,男女比例 1∶1,年齡 19~77(45.60±22.17)歲。臨床表現有呼吸困難 3 例,咳嗽 2 例,腫脹 2 例,胸痛 1 例,頸部包塊 1 例。腫瘤大小 7~18(11.13±4.33)cm。其中 8 例患者均行手術治療,其中 3 例術后化療,1 例術后放療。2 例未手術的患者發病后 2 個月內死亡,1 例術后 2 個月死亡,2 例術后 4 個月死亡,1 例術后 13 個月死亡,3 例術后存活時間超過 2 年。ESOS 是一種起源于間充質細胞,具有向骨、類骨和軟骨分化能力的軟組織惡性腫瘤,約占所有軟組織肉瘤的 1%~2%[10],占全部骨肉瘤的 2%~4%。ESOS 常好發生于四肢,罕見于縱隔,與骨原發的骨肉瘤好發于兒童不同,縱隔 ESOS 常見于 40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平均發病年齡約為 50 歲[1]。縱隔 ESOS 經 Wilson[2]于 1941 年首次報道以來,目前僅有數例個案報道。
ESOS 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的觀點認為其來源可能為:(1)胚胎時期中胚葉成分中殘留的原始間葉細胞轉變為異型的骨母細胞,并產生腫瘤性的軟骨、類骨和骨組織而形成[11];(2)異位的骨軟骨可轉變成骨肉瘤[12];(3)也有人提出“化生理論”,即在某些良性病變(如骨化性肌炎[13]、鈣化性血腫)基礎上轉變而來。
ESOS 無特殊臨床表現,患者早期常無臨床陽性體征,多數患者因發現進行性增大的軟組織腫塊而就診,少數伴有局部疼痛。主要臨床表現是胸痛、咳嗽、胸悶、呼吸困難、胸內巨大腫塊和血性胸腔積液。ESOS 影像學 X 線上多表現為邊界清楚的軟組織腫塊,內有點狀或大片鈣化斑,有時呈棉絮狀和光芒狀的高密度影,腫塊與周圍骨骼不相連,這可能是本病的重要征象[14]。
原發于縱隔的 ESOS 診斷較困難,在診斷前需首先排除轉移性腫瘤,參照 ESOS 的診斷標準[15]:(1)發生于軟組織而不附著骨或骨膜;(2)產生骨樣和(或)軟骨樣組織;(3)具有骨肉瘤的組織學形態特征,故需通過臨床表現、影像學以及病理檢查的共同診斷。確診需要病理組織學及免疫組化檢測,找及腫瘤性骨樣組織是確診的關鍵,而免疫組化染色同 ESOS 一樣,缺乏特異性指標。其次還應該與骨化性肌炎、骨化性纖維粘液樣瘤、惡性間充質瘤、鈣化性滑膜肉瘤和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等疾病相鑒別[16]。
治療主要通過手術完整切除腫瘤,化療和放療對于 ESOS 療效目前還存在爭議[15, 17],而術式的選擇需要根據腫瘤的大小、部位和累及的范圍確定。ESOS 患者的總體預后差,僅 25% 的患者術后可以獲得較長生存期,而縱隔 ESOS 的預后極差,平均生存期僅 4.0 個月[3]。本案例中,腫瘤已侵犯縱隔內的心臟大血管及右肺葉,手術治療解決了患者上腔靜脈梗阻癥狀。
利益沖突:無。
臨床資料 患者,女,56 歲,因咳嗽伴胸痛 2 個月,加重伴顏面、雙上肢腫脹 1 個月入院。經皮肺穿刺病理結果提示為梭形細胞腫瘤,傾向于間葉源性肉瘤。患者于我科全身麻醉下取仰臥位,經胸廓正中切口,在右頸內靜脈-右股靜脈體外轉流條件下,仔細游離腫物,依次摘除左頸內、左鎖骨下靜脈癌栓,切除腫物侵犯的部分心包、右側縱隔胸膜、腫物侵犯的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右無名動脈鞘膜、右肺上葉前段、右肺中葉內側段、右無名靜脈遠端及上腔靜脈,通過置換雙側頭臂靜脈并重建右心房的手術方式成功切除了腫瘤。術中見:前縱隔有一大小為 18 cm×16 cm×10 cm 包膜欠清腫物,實性,內含鈣化,侵犯心包,推擠縱隔內器官大血管,侵犯左右無名靜脈、上腔靜脈、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右無名動脈、氣管、右肺上葉和中葉;左頸內、左鎖骨下靜脈內可見癌栓。術后病理診斷:原發縱隔的骨外骨肉瘤(extraskeletal osteosarcoma,ESOS),含有骨、破骨巨細胞、梭形和多形性異型細胞;免疫組化染色示異型細胞為廣譜細胞角蛋白(PCK,–)、細胞角蛋白7(CK7,–)、甲狀腺轉錄因子 1(TTF-1,–)、人胃酶樣天冬氨酸蛋白酶(NapsinA,–)、抑癌基因(P40,–)、波形蛋白(Vim,+)、酸性蛋白(S-100,–)、個別結蛋白(Des,+)、CD99(–)、CD34(–)、信號轉導與轉錄激活因子6(Stat6,–)、細胞增殖標志指數Ki67 陽性率約為 60%;見圖 1。術后第 12 d 患者順利康復出院,術后 1 個月開始 8 周期的化療治療(阿霉素+異環磷酰胺+順鉑),術后第 10 個月患者復查發現腫瘤復發伴遠處轉移,予維持治療后在術后第 13 個月患者死亡。

a:術前胸部增強 CT;b:術中置換的人工血管;c:術后病理證實為縱隔原發的骨肉瘤(HE ×200);d:術后 1 個月復查的胸部 CT
討論 我們通過檢索 PubMed、CNKI、萬方和維普期刊全文數據庫,以“縱隔、原發性、骨肉瘤”為檢索式,共檢索到 1941~2017 年間發表的 9 篇相關病例報告[1-9]。包括本病例在內的 10 例患者中,男 5 例,女 5 例,男女比例 1∶1,年齡 19~77(45.60±22.17)歲。臨床表現有呼吸困難 3 例,咳嗽 2 例,腫脹 2 例,胸痛 1 例,頸部包塊 1 例。腫瘤大小 7~18(11.13±4.33)cm。其中 8 例患者均行手術治療,其中 3 例術后化療,1 例術后放療。2 例未手術的患者發病后 2 個月內死亡,1 例術后 2 個月死亡,2 例術后 4 個月死亡,1 例術后 13 個月死亡,3 例術后存活時間超過 2 年。ESOS 是一種起源于間充質細胞,具有向骨、類骨和軟骨分化能力的軟組織惡性腫瘤,約占所有軟組織肉瘤的 1%~2%[10],占全部骨肉瘤的 2%~4%。ESOS 常好發生于四肢,罕見于縱隔,與骨原發的骨肉瘤好發于兒童不同,縱隔 ESOS 常見于 40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平均發病年齡約為 50 歲[1]。縱隔 ESOS 經 Wilson[2]于 1941 年首次報道以來,目前僅有數例個案報道。
ESOS 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的觀點認為其來源可能為:(1)胚胎時期中胚葉成分中殘留的原始間葉細胞轉變為異型的骨母細胞,并產生腫瘤性的軟骨、類骨和骨組織而形成[11];(2)異位的骨軟骨可轉變成骨肉瘤[12];(3)也有人提出“化生理論”,即在某些良性病變(如骨化性肌炎[13]、鈣化性血腫)基礎上轉變而來。
ESOS 無特殊臨床表現,患者早期常無臨床陽性體征,多數患者因發現進行性增大的軟組織腫塊而就診,少數伴有局部疼痛。主要臨床表現是胸痛、咳嗽、胸悶、呼吸困難、胸內巨大腫塊和血性胸腔積液。ESOS 影像學 X 線上多表現為邊界清楚的軟組織腫塊,內有點狀或大片鈣化斑,有時呈棉絮狀和光芒狀的高密度影,腫塊與周圍骨骼不相連,這可能是本病的重要征象[14]。
原發于縱隔的 ESOS 診斷較困難,在診斷前需首先排除轉移性腫瘤,參照 ESOS 的診斷標準[15]:(1)發生于軟組織而不附著骨或骨膜;(2)產生骨樣和(或)軟骨樣組織;(3)具有骨肉瘤的組織學形態特征,故需通過臨床表現、影像學以及病理檢查的共同診斷。確診需要病理組織學及免疫組化檢測,找及腫瘤性骨樣組織是確診的關鍵,而免疫組化染色同 ESOS 一樣,缺乏特異性指標。其次還應該與骨化性肌炎、骨化性纖維粘液樣瘤、惡性間充質瘤、鈣化性滑膜肉瘤和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等疾病相鑒別[16]。
治療主要通過手術完整切除腫瘤,化療和放療對于 ESOS 療效目前還存在爭議[15, 17],而術式的選擇需要根據腫瘤的大小、部位和累及的范圍確定。ESOS 患者的總體預后差,僅 25% 的患者術后可以獲得較長生存期,而縱隔 ESOS 的預后極差,平均生存期僅 4.0 個月[3]。本案例中,腫瘤已侵犯縱隔內的心臟大血管及右肺葉,手術治療解決了患者上腔靜脈梗阻癥狀。
利益沖突: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