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宋達疆, 李贊, 周曉, 章一新, 彭小偉, 周波, 呂春柳. 改良帶蒂股前外側肌皮瓣修復腹壁腫瘤術后大面積全層缺損.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19, 33(10): 1305-1309. doi: 10.7507/1002-1892.201903030 復制
腹壁腫瘤徹底切除后遺留的大面積全層腹壁缺損修復一直是臨床難點[1]。隨著腫瘤整形修復重建學科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修復重建方法,如腹部外斜肌皮瓣、腹股溝皮瓣、闊筋膜張肌、背闊肌皮瓣等,已用于大面積腹壁缺損修復,并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2]。而股前外側皮瓣作為公認的“萬能皮瓣”,是修復腹壁缺損的最佳選擇[3]。股前外側皮瓣由 Song 等于 1984 年首次提出,具有血運豐富、解剖容易、供區并發癥發生率低、皮瓣面積較大、抗感染能力強的優點,已用于彌補腹股溝、會陰和肛門的缺陷,并可到達對側腹股溝區,甚至延伸到對側下腹部[4]。但該皮瓣切取超過一定寬度時,供區往往需要植皮修復,而大腿植皮存在植皮壞死、創口延遲愈合、供區遺留凹陷瘢痕等問題。而且術后受區皮瓣臃腫,影響美觀與功能。Koshima[5]在傳統股前外側肌皮瓣基礎上,提出了不攜帶闊筋膜和股外側肌的股前外側穿支皮瓣。該皮瓣減少了供區損傷,術后皮瓣不臃腫,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但可供切取面積有限,往往達不到修復巨大創面的要求。為此,我們根據股前外側肌皮瓣及穿支皮瓣特點進行改良,設計了大面積股外側肌瓣攜帶有限面積皮瓣,將植皮區域由供區轉移至受區。2016 年 1 月—2018 年 6 月臨床應用該改良皮瓣修復大面積腹壁腫瘤缺損 5 例,獲得較好療效。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 3 例,女 2 例;年齡 32~65 歲,平均 43.7 歲。腹壁纖維肉瘤 3 例,肉瘤 2 例。病程 1~54 個月,平均 13.7 個月。術前均經 CT 造影確定病灶特點。患者詳細資料見表 1。

1.2 手術方法
全麻下,手術分兩組同時進行。腫瘤切除組:徹底切除腹壁腫瘤,本組腫瘤切除后腹壁缺損范圍為 18 cm×11 cm~22 cm×15 cm;同時根據腹膜缺損情況,采用網片覆蓋固定重建腹膜連續性。皮瓣制備組:設計并切取改良帶蒂股前外側肌皮瓣,于髂前上棘和髕骨外上緣之間連線定位皮瓣,肌皮瓣形狀、大小設計依據腹壁缺損決定,無需定位和尋找股前外側穿支血管,肌瓣面積略大于腹壁缺損面積。逆行分離血管蒂至降支與橫支分支平面,股神經運動支與旋股外側血管降支緊密伴行,一并完整保留于肌皮瓣內(圖 1、2)。本組血管蒂長度為 9~14 cm,平均 11 cm。于股直肌、縫匠肌和腹股溝韌帶深面制備較大隧道,將改良帶蒂股前外側肌皮瓣通過隧道轉移至腹壁缺損區域。其中,股外側肌瓣置于網片表面,并與周圍肌肉斷端縫合固定完全封閉軟組織缺損;皮瓣修復部分皮膚缺損,剩余皮膚缺損采用肌瓣表面植皮修復;留置 2~3 根負壓引流管。最后直接閉合大腿皮瓣供區。本組股外側肌瓣切取范圍為 20 cm×12 cm~23 cm×16 cm,皮瓣切取范圍為 20 cm×8 cm~23 cm×10 cm。見表 1。

a. 切除腹壁腫瘤;b. 切取改良帶蒂股前外側肌皮瓣;c. 將改良帶蒂股前外側肌皮瓣通過隧道轉移至腹壁缺損區域;d. 股外側肌瓣置于網片表面,并與周圍肌肉斷端縫合固定完全封閉軟組織缺損
Figure1. Surgical proceduresa. Resection of abdominal tumor; b. Harvest of modified ALT myocutaneous flap; c. Transfer of modified pedicled ALT myocutaneous flap via subcutaneous tunnel to the abdominal defect; d. Put the modified ALT myocutaneous flap above the mesh and sutured with surrounding muscles to close the defect

1:旋股外側動脈 2:旋股外側動脈橫支 3:旋股外側動脈降支 4:皮瓣5:股外側肌 6:股直肌
Figure2. Schematic drawing of harvest of modified pedicled ALT myocutaneous flap1: Lateral femoral circumflex artery 2: Transverse branch of lateral femoral circumflex artery 3: Descending branch of lateral femoral circumflex artery 4: Skin flap 5: Vastus lateralis 6: Rectus femoris muscle
1.3 術后處理
患者于彎腰屈腿位臥床,以減少血管蒂張力,避免隧道對血管蒂的卡壓。術后禁食至肛門排氣為止,加強營養支持治療。常規應用 5 d 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后第 5~7 天拔除引流管。
2 結果
術后皮瓣和植皮均順利成活,無相關并發癥發生,創面均Ⅰ期愈合。供區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 6~36 個月,平均 14.7 個月。隨訪期間無腫瘤復發,皮瓣質地良好、外形不臃腫,腹壁外觀、功能恢復滿意,未見腹壁疝表現。供區外觀影響小,下肢關節活動無影響。
3 典型病例
患者 男,55 歲。因“發現腹壁包塊 1 月余并進行性增大 10 d”入院。術前病理檢查證實為梭形細胞腫瘤,HE 結合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提示符合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臨床表現為左腹部表皮多個包塊,觸痛。CT 顯示左上腹表皮多發結節狀及團塊狀病變,部分累及肌層。全麻下,切除腫瘤及左側第 11、12 肋骨,擴大切除后實現切緣病理陰性。測量腹壁缺損面積為 20 cm×13 cm。將網片裁剪至適當大小并與周圍腹膜組織緊密縫合,以增強腹壁強度。在左側大腿切取改良帶蒂股前外側肌皮瓣,皮瓣面積為 23 cm×8 cm、股外側肌瓣面積為 22 cm×13 cm、血管蒂長度為 10 cm。股外側肌瓣填充腹部肌肉軟組織缺損。保留股外側肌運動神經,以避免發生肌肉萎縮。血管蒂逆行分離解剖至旋股外側血管降支發出平面,并通過腹直肌深面隧道將皮瓣轉移至腹部缺損區域。皮瓣結合肌瓣表面植皮修復腹壁皮膚軟組織缺損。放置腹腔引流管 1 根,放置皮瓣下方引流管 3 根。大腿供區直接無張力閉合。
術后患者臥床于彎腰屈腿位以避免血管蒂卡壓,術后禁食至肛門排氣,加強營養支持、抗感染治療。術后第 6 天拔除引流管,創面愈合順利,未見任何并發癥。術后第 12 天出院,患者隨訪 8 個月,腹壁及雙側大腿外觀功能滿意,未見腫瘤復發或腹壁疝表現。見圖 3。

a. 術前腹部腫瘤外觀;b. 全層徹底切除腹壁腫瘤;c. 腹膜缺損區域以網片修復;d. 設計改良帶蒂股前外側肌皮瓣;e. 切取改良帶蒂股前外側肌皮瓣;f. 修復腹壁缺損后即刻;g、h. 術后 14 d 腹部及大腿供區外觀;i. 術后 8 個月腹部外觀
Figure3. A typical casea. Preoperative appearance of abdominal tumor; b. Full-thickness ablation of abdominal tumor; c. Peritoneum defect was reconstructed with mesh; d. Design of modified pedicled ALT myocutaneous flap; e. Harvest of modified pedicled ALT myocutaneous flap;f. Appearance of reconstructed abdomen at immediate after operation; g, h. Appearance of abdomen and thigh at 14 days after operation; i. Appearance of abdomen at 8 months after operation
4 討論
巨大腹壁缺損常由腫瘤、感染和創傷引起,對醫師來說是一個重大挑戰[2, 6]。腹壁重構需要足夠的軟組織覆蓋和必備的筋膜重建,以滿足支持腹部內臟器的要求[7]。傳統腹壁缺損修復需要分期手術[8]:首先用網片固定保護腹部臟器,然后通過長時間換藥使得肉芽組織增生,最后通過植皮修復[9]。然而傳統分期修復后效果不持久。為了克服傳統方法的不足,多種帶蒂皮瓣被用于修復腹壁缺損[10-11]。股前外側肌皮瓣是用于修復腹壁缺損最常用方法[12-13]。Posch 等[14]報道采用股前外側皮瓣聯合股外側肌瓣修復大面積腹壁缺損。Sasaki 等[15]采用闊筋膜張肌皮瓣聯合股前外側皮瓣修復大面積腹壁缺損。但是在修復大面積腹壁缺損時,單純切取一側股前外側肌皮瓣容易導致供區損傷大,供區往往需要植皮,可能遺留諸多并發癥[16]。
鑒于此,我們對傳統股前外側肌皮瓣進行了改良,即應用有限的股前外側肌皮瓣攜帶大面積股外側肌瓣,將植皮區域由供區轉移到受區。Saint-Cyr 等[17]通過灌注解剖研究,發現大腿前外側各個血管區域通過直接或間接交通支相互吻合,股前外側肌皮瓣可攜帶整塊股外側肌而不影響整塊肌皮瓣血運。我們采用寬度嚴格限制的股前外側肌皮瓣(8~10 cm 以內)攜帶大面積股外側肌瓣方式,既充分利用了股外側肌的優點,又能讓供區直接縫合,避免了供區植皮遺留凹陷瘢痕畸形風險高的缺點。同時,在肌瓣表面植皮避免了皮瓣臃腫,改善了受區外形。本組股外側肌瓣最大切取面積達 23 cm×16 cm,供區亦能直接縫合,術后隨訪僅遺留線性瘢痕,對大腿外形影響小。相較于供區植皮后遺留大面積凹陷瘢痕畸形,患者更能接受創面區域形成的植皮瘢痕。而且植皮區域轉移到受區后,皮片成活率明顯提高,有效降低了術后并發癥。而且通過合理設計,皮瓣血管蒂至少可以達到 10 cm 以上,通過肌肉深面隧道轉移可以修復臍周區域,靈活易調整。相較于嵌合股前外側穿支皮瓣、聯體以及組合穿支皮瓣,改良股前外側肌皮瓣修復腹壁巨大面積全層缺損具有手術操作簡便、手術時間短(本組平均皮瓣切取時間僅為 35 min)等優點[18-19]。
改良股前外側肌皮瓣修復大面積腹壁缺損注意事項:① 術前根據患者年齡、皮膚質地和彈性、局部皮膚松弛程度準確評估皮瓣切取寬度,做到既能使皮瓣供區創面在允許張力范圍內閉合,又能減少皮瓣受區植皮面積。② 將皮瓣盡量設計于髂髕線兩側,或將皮瓣內側緣適當內移擴大,在確保血運可靠前提下盡可能擴大皮瓣和肌瓣不重合區域,以最大程度增加肌皮瓣和肌瓣的有效覆蓋面積。③ 術中先顯露旋股外側血管降支主干,逆行分離血管蒂至橫支降支分支處,注意保護進入肌瓣的股神經運動支,可避免術后肌瓣萎縮。④ 皮瓣設計為梭形,有利于供區缺損閉合,轉移至受區后調整也更靈活。⑤ 采用大張中厚皮片移植于肌瓣表面,可以獲得更好外觀。⑥ 術畢皮片上開孔引流,可防止皮片下積血,有利于皮片成活。⑦ 皮片上不行打包加壓,以免影響肌瓣成活。⑧ 肌瓣下注意留置引流管,并保持引流通暢,有利于皮片及皮瓣成活。
作者貢獻:宋達疆負責具體科研實施及文章撰寫;李贊、周曉、章一新負責科研設計;彭小偉、周波負責具體科研實施;呂春柳負責數據收集整理及統計分析。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課題經費支持沒有影響文章觀點和對研究數據客觀結果的統計分析及其報道。
機構倫理問題:研究方案經湖南省腫瘤醫院醫學/動物實驗倫理委員會批準(201701)。
腹壁腫瘤徹底切除后遺留的大面積全層腹壁缺損修復一直是臨床難點[1]。隨著腫瘤整形修復重建學科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修復重建方法,如腹部外斜肌皮瓣、腹股溝皮瓣、闊筋膜張肌、背闊肌皮瓣等,已用于大面積腹壁缺損修復,并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2]。而股前外側皮瓣作為公認的“萬能皮瓣”,是修復腹壁缺損的最佳選擇[3]。股前外側皮瓣由 Song 等于 1984 年首次提出,具有血運豐富、解剖容易、供區并發癥發生率低、皮瓣面積較大、抗感染能力強的優點,已用于彌補腹股溝、會陰和肛門的缺陷,并可到達對側腹股溝區,甚至延伸到對側下腹部[4]。但該皮瓣切取超過一定寬度時,供區往往需要植皮修復,而大腿植皮存在植皮壞死、創口延遲愈合、供區遺留凹陷瘢痕等問題。而且術后受區皮瓣臃腫,影響美觀與功能。Koshima[5]在傳統股前外側肌皮瓣基礎上,提出了不攜帶闊筋膜和股外側肌的股前外側穿支皮瓣。該皮瓣減少了供區損傷,術后皮瓣不臃腫,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但可供切取面積有限,往往達不到修復巨大創面的要求。為此,我們根據股前外側肌皮瓣及穿支皮瓣特點進行改良,設計了大面積股外側肌瓣攜帶有限面積皮瓣,將植皮區域由供區轉移至受區。2016 年 1 月—2018 年 6 月臨床應用該改良皮瓣修復大面積腹壁腫瘤缺損 5 例,獲得較好療效。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 3 例,女 2 例;年齡 32~65 歲,平均 43.7 歲。腹壁纖維肉瘤 3 例,肉瘤 2 例。病程 1~54 個月,平均 13.7 個月。術前均經 CT 造影確定病灶特點。患者詳細資料見表 1。

1.2 手術方法
全麻下,手術分兩組同時進行。腫瘤切除組:徹底切除腹壁腫瘤,本組腫瘤切除后腹壁缺損范圍為 18 cm×11 cm~22 cm×15 cm;同時根據腹膜缺損情況,采用網片覆蓋固定重建腹膜連續性。皮瓣制備組:設計并切取改良帶蒂股前外側肌皮瓣,于髂前上棘和髕骨外上緣之間連線定位皮瓣,肌皮瓣形狀、大小設計依據腹壁缺損決定,無需定位和尋找股前外側穿支血管,肌瓣面積略大于腹壁缺損面積。逆行分離血管蒂至降支與橫支分支平面,股神經運動支與旋股外側血管降支緊密伴行,一并完整保留于肌皮瓣內(圖 1、2)。本組血管蒂長度為 9~14 cm,平均 11 cm。于股直肌、縫匠肌和腹股溝韌帶深面制備較大隧道,將改良帶蒂股前外側肌皮瓣通過隧道轉移至腹壁缺損區域。其中,股外側肌瓣置于網片表面,并與周圍肌肉斷端縫合固定完全封閉軟組織缺損;皮瓣修復部分皮膚缺損,剩余皮膚缺損采用肌瓣表面植皮修復;留置 2~3 根負壓引流管。最后直接閉合大腿皮瓣供區。本組股外側肌瓣切取范圍為 20 cm×12 cm~23 cm×16 cm,皮瓣切取范圍為 20 cm×8 cm~23 cm×10 cm。見表 1。

a. 切除腹壁腫瘤;b. 切取改良帶蒂股前外側肌皮瓣;c. 將改良帶蒂股前外側肌皮瓣通過隧道轉移至腹壁缺損區域;d. 股外側肌瓣置于網片表面,并與周圍肌肉斷端縫合固定完全封閉軟組織缺損
Figure1. Surgical proceduresa. Resection of abdominal tumor; b. Harvest of modified ALT myocutaneous flap; c. Transfer of modified pedicled ALT myocutaneous flap via subcutaneous tunnel to the abdominal defect; d. Put the modified ALT myocutaneous flap above the mesh and sutured with surrounding muscles to close the defect

1:旋股外側動脈 2:旋股外側動脈橫支 3:旋股外側動脈降支 4:皮瓣5:股外側肌 6:股直肌
Figure2. Schematic drawing of harvest of modified pedicled ALT myocutaneous flap1: Lateral femoral circumflex artery 2: Transverse branch of lateral femoral circumflex artery 3: Descending branch of lateral femoral circumflex artery 4: Skin flap 5: Vastus lateralis 6: Rectus femoris muscle
1.3 術后處理
患者于彎腰屈腿位臥床,以減少血管蒂張力,避免隧道對血管蒂的卡壓。術后禁食至肛門排氣為止,加強營養支持治療。常規應用 5 d 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后第 5~7 天拔除引流管。
2 結果
術后皮瓣和植皮均順利成活,無相關并發癥發生,創面均Ⅰ期愈合。供區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 6~36 個月,平均 14.7 個月。隨訪期間無腫瘤復發,皮瓣質地良好、外形不臃腫,腹壁外觀、功能恢復滿意,未見腹壁疝表現。供區外觀影響小,下肢關節活動無影響。
3 典型病例
患者 男,55 歲。因“發現腹壁包塊 1 月余并進行性增大 10 d”入院。術前病理檢查證實為梭形細胞腫瘤,HE 結合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提示符合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臨床表現為左腹部表皮多個包塊,觸痛。CT 顯示左上腹表皮多發結節狀及團塊狀病變,部分累及肌層。全麻下,切除腫瘤及左側第 11、12 肋骨,擴大切除后實現切緣病理陰性。測量腹壁缺損面積為 20 cm×13 cm。將網片裁剪至適當大小并與周圍腹膜組織緊密縫合,以增強腹壁強度。在左側大腿切取改良帶蒂股前外側肌皮瓣,皮瓣面積為 23 cm×8 cm、股外側肌瓣面積為 22 cm×13 cm、血管蒂長度為 10 cm。股外側肌瓣填充腹部肌肉軟組織缺損。保留股外側肌運動神經,以避免發生肌肉萎縮。血管蒂逆行分離解剖至旋股外側血管降支發出平面,并通過腹直肌深面隧道將皮瓣轉移至腹部缺損區域。皮瓣結合肌瓣表面植皮修復腹壁皮膚軟組織缺損。放置腹腔引流管 1 根,放置皮瓣下方引流管 3 根。大腿供區直接無張力閉合。
術后患者臥床于彎腰屈腿位以避免血管蒂卡壓,術后禁食至肛門排氣,加強營養支持、抗感染治療。術后第 6 天拔除引流管,創面愈合順利,未見任何并發癥。術后第 12 天出院,患者隨訪 8 個月,腹壁及雙側大腿外觀功能滿意,未見腫瘤復發或腹壁疝表現。見圖 3。

a. 術前腹部腫瘤外觀;b. 全層徹底切除腹壁腫瘤;c. 腹膜缺損區域以網片修復;d. 設計改良帶蒂股前外側肌皮瓣;e. 切取改良帶蒂股前外側肌皮瓣;f. 修復腹壁缺損后即刻;g、h. 術后 14 d 腹部及大腿供區外觀;i. 術后 8 個月腹部外觀
Figure3. A typical casea. Preoperative appearance of abdominal tumor; b. Full-thickness ablation of abdominal tumor; c. Peritoneum defect was reconstructed with mesh; d. Design of modified pedicled ALT myocutaneous flap; e. Harvest of modified pedicled ALT myocutaneous flap;f. Appearance of reconstructed abdomen at immediate after operation; g, h. Appearance of abdomen and thigh at 14 days after operation; i. Appearance of abdomen at 8 months after operation
4 討論
巨大腹壁缺損常由腫瘤、感染和創傷引起,對醫師來說是一個重大挑戰[2, 6]。腹壁重構需要足夠的軟組織覆蓋和必備的筋膜重建,以滿足支持腹部內臟器的要求[7]。傳統腹壁缺損修復需要分期手術[8]:首先用網片固定保護腹部臟器,然后通過長時間換藥使得肉芽組織增生,最后通過植皮修復[9]。然而傳統分期修復后效果不持久。為了克服傳統方法的不足,多種帶蒂皮瓣被用于修復腹壁缺損[10-11]。股前外側肌皮瓣是用于修復腹壁缺損最常用方法[12-13]。Posch 等[14]報道采用股前外側皮瓣聯合股外側肌瓣修復大面積腹壁缺損。Sasaki 等[15]采用闊筋膜張肌皮瓣聯合股前外側皮瓣修復大面積腹壁缺損。但是在修復大面積腹壁缺損時,單純切取一側股前外側肌皮瓣容易導致供區損傷大,供區往往需要植皮,可能遺留諸多并發癥[16]。
鑒于此,我們對傳統股前外側肌皮瓣進行了改良,即應用有限的股前外側肌皮瓣攜帶大面積股外側肌瓣,將植皮區域由供區轉移到受區。Saint-Cyr 等[17]通過灌注解剖研究,發現大腿前外側各個血管區域通過直接或間接交通支相互吻合,股前外側肌皮瓣可攜帶整塊股外側肌而不影響整塊肌皮瓣血運。我們采用寬度嚴格限制的股前外側肌皮瓣(8~10 cm 以內)攜帶大面積股外側肌瓣方式,既充分利用了股外側肌的優點,又能讓供區直接縫合,避免了供區植皮遺留凹陷瘢痕畸形風險高的缺點。同時,在肌瓣表面植皮避免了皮瓣臃腫,改善了受區外形。本組股外側肌瓣最大切取面積達 23 cm×16 cm,供區亦能直接縫合,術后隨訪僅遺留線性瘢痕,對大腿外形影響小。相較于供區植皮后遺留大面積凹陷瘢痕畸形,患者更能接受創面區域形成的植皮瘢痕。而且植皮區域轉移到受區后,皮片成活率明顯提高,有效降低了術后并發癥。而且通過合理設計,皮瓣血管蒂至少可以達到 10 cm 以上,通過肌肉深面隧道轉移可以修復臍周區域,靈活易調整。相較于嵌合股前外側穿支皮瓣、聯體以及組合穿支皮瓣,改良股前外側肌皮瓣修復腹壁巨大面積全層缺損具有手術操作簡便、手術時間短(本組平均皮瓣切取時間僅為 35 min)等優點[18-19]。
改良股前外側肌皮瓣修復大面積腹壁缺損注意事項:① 術前根據患者年齡、皮膚質地和彈性、局部皮膚松弛程度準確評估皮瓣切取寬度,做到既能使皮瓣供區創面在允許張力范圍內閉合,又能減少皮瓣受區植皮面積。② 將皮瓣盡量設計于髂髕線兩側,或將皮瓣內側緣適當內移擴大,在確保血運可靠前提下盡可能擴大皮瓣和肌瓣不重合區域,以最大程度增加肌皮瓣和肌瓣的有效覆蓋面積。③ 術中先顯露旋股外側血管降支主干,逆行分離血管蒂至橫支降支分支處,注意保護進入肌瓣的股神經運動支,可避免術后肌瓣萎縮。④ 皮瓣設計為梭形,有利于供區缺損閉合,轉移至受區后調整也更靈活。⑤ 采用大張中厚皮片移植于肌瓣表面,可以獲得更好外觀。⑥ 術畢皮片上開孔引流,可防止皮片下積血,有利于皮片成活。⑦ 皮片上不行打包加壓,以免影響肌瓣成活。⑧ 肌瓣下注意留置引流管,并保持引流通暢,有利于皮片及皮瓣成活。
作者貢獻:宋達疆負責具體科研實施及文章撰寫;李贊、周曉、章一新負責科研設計;彭小偉、周波負責具體科研實施;呂春柳負責數據收集整理及統計分析。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課題經費支持沒有影響文章觀點和對研究數據客觀結果的統計分析及其報道。
機構倫理問題:研究方案經湖南省腫瘤醫院醫學/動物實驗倫理委員會批準(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