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段淋佳, 李偉, 王朝華, 謝曉東. 嬰兒全腦血管造影術的護理配合. 華西醫學, 2015, 30(9): 1752-1754. doi: 10.7507/1002-0179.20150502 復制
隨著醫學的迅速發展,全腦血管造影術已成為診斷腦血管病變的準確性有創檢查,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臨床[1],然而該技術仍很少應用于≤24個月的嬰幼兒。因嬰兒生長發育尚未完善,無自我控制能力,無法言語表達溝通,較成人更易發生插管困難、術后穿刺點出血、感染等并發癥,除了需要醫生精細高超的造影技術外,更需要特殊的手術護理[2],才能順利完成造影,為其下一步治療提供更為及時、準確的影像支持。2012年4月-2014年1月我院8例患兒在全身麻醉下行全腦血管造影術,經良好的護理配合,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在2012年4月-2014年1月期間在我科行全腦血管造影術的嬰兒腦血管疾病患兒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齡3 d~12個月,平均(10.6±1.8)個月。患兒術前均行MRI檢查,其中顱內出血5例,顱內占位3例;煩躁5例,嘔吐2例,嗜睡1例。
1.2 手術方法
1.2.1 環境準備
造影室做好空氣消毒。嬰兒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需將手術室溫度控制在(25±2)℃,濕度40%~60%為宜[2]。減少手術室人員走動,做好空氣、環境消毒。
1.2.2 介入材料準備
4F動脈鞘組(日本泰爾茂株式會社)、4F椎動脈造影管(美國強生公司)、0.035 英寸導引導絲(日本泰爾茂株式會社)。
1.2.3 操作方法
全身麻醉下,采用Seldinger技術[3]常規經右側股動脈穿刺,置入4F導管鞘,經導引導絲導入4F椎動脈造影管,行全腦血管造影。因全腦血管造影術手術時間在30~50 min,均未留置尿管。
2 結果
8例患兒均在全身麻醉下,經股動脈穿刺插管行全腦血管造影。造影結果示:4例動靜脈畸形,3例顱內占位,1例煙霧病。1例術后因躁動出現穿刺點少量滲血,采取相應護理措施后得到控制和好轉;術中無患兒死亡;術后均未發生穿刺點感染、穿刺點血腫;無患兒因護理不當出現嚴重并發癥。
3 護理
3.1 術前護理
3.1.1 患兒的準備
①患兒4 h前禁奶,2 h前禁水;到達手術室后核對患兒姓名、年齡、性別等信息,手術臺上墊紙尿褲。嬰兒發育尚不完全,造影時間較短(30~50 min),一般不插尿管。②術前使用鎮靜藥,給予0.08~0.10 mg/kg的咪達唑侖靜脈推注[2]。③給予患兒仰臥位,臀部墊一小枕,雙腿適當外展,充分暴露股動脈的穿刺部位。
3.1.2 靜脈通道的護理
建立好靜脈通道,連接 2個三通便于麻醉需要及術中給藥。一般嬰兒液體的安全滴速為10 mL/(kg·h)[4],防止過快補液,預防肺水腫,這是保證患兒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8例患兒均嚴格控制輸液速度,均未發生肺水腫。
3.1.3 維持體溫的護理
由于消毒、輸入液體、患兒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應注意給患兒保暖,對低體溫患兒要使用保溫毯。本組有1例患兒術前體溫偏低,使用小棉被墊、蓋,升高手術室溫度,30 min后復測體溫正常。
3.1.4 放射科防護的護理
用鉛圍脖、鉛手套保護好患兒的甲狀腺和生殖器官,以免影響日后的生長發育和功能。本組8例患兒均采取了放射防護措施。
3.2 術中護理
3.2.1 消毒的護理
采用加溫至35 ℃左右的1%聚維酮碘溶液消毒,減輕消毒液對患兒稚嫩肌膚的刺激,同時避免因消毒影響患兒體溫下降。消毒后及時鋪巾覆蓋,避免受涼。
3.2.2 生命體征的觀察護理
認真記錄患兒生命體征,發現異常立即報告醫生。認真仔細觀察患兒情況,保證液體通暢,適時檢查患兒體溫情況。本組患兒造影過程中均未出現生命體征異常,靜脈通道均通暢。
3.2.3 造影血管情況的觀察護理
護士要密切觀察造影圖像,嬰兒稚嫩,應提醒操作者動作輕柔,防止導絲、導管刺激使血管痙攣,或者刺破血管導致出血,及早發現異常及早處理。本組有1例患兒出現腦血管痙攣,停止操作5 min再次造影顯示明顯緩解;無患兒因操作因素導致出血。
3.3 術后護理
3.3.1 保持嬰兒呼吸道通暢的護理
由于嬰兒頭大,頸短,喉部呈漏斗形,易發生吸氣性呼吸困難。氣管插管拔管后,在嬰兒的肩下墊一小枕,使之適度后仰,保持呼吸道通暢。對分泌物過多的患兒要吸痰,負壓為8.0~13.3 kPa [5]。本組有1例患兒出現分泌物過多,吸痰后呼吸道通暢。
3.3.2 麻醉蘇醒期的護理
在麻醉蘇醒期發生煩躁時,要防止患兒墜床、自行拔掉留置針、穿刺點按壓移位出血等情況的發生。護士應及時檢查留置針情況,防止液體外滲。
3.3.3 穿刺點的護理
①按壓穿刺點。造影結束后,為防止患兒躁動引起穿刺點出血,待醫生手壓穿刺點20 min后再停麻醉。用彈力繃帶“ 8 ”字型加壓包扎12 h,術肢制動24 h。②術后1 h內每10分鐘觀察1次患兒術肢的足背動脈搏動、趾端血運情況,防止缺血或血栓形成。③觀察穿刺點,防止包扎太松或患兒躁動引起的穿刺點血腫形成。由于患兒血管細,不易穿刺,有可能因為反復穿刺,形成血腫。選擇穿刺熟練的醫生,動作輕柔,若反復幾次穿刺不成功,應做好按壓止血,再行對側股動脈穿刺。注意穿刺點的觀察,及時發現血腫,及時處理,本組無患兒出現穿刺點血腫,僅1例出現穿刺點少量滲血。
3.3.4 預防并發癥的護理
①體溫過低。在麻醉蘇醒期低體溫可導致麻醉蘇醒延遲、寒戰、心律失常等,可調高室內溫度或者使用保溫毯給患兒保暖。②防止感染。嬰兒免疫力低,一旦發生感染后果較成人嚴重。穿刺點術前嚴格消毒,術后應保持干燥,可用聚維酮碘溶液3次/d,消毒防止感染。3 d內避免洗澡及擦洗穿刺部位。若患兒大小便、嘔吐,要及時更換污染衣物,若污染穿刺點敷料,立即消毒更換。做好口腔衛生,4次/d監測體溫,防止感染。③心電監護8 h,每15分鐘測1次生命體征,2 h后,病情穩定可改為每1小時測1次。④患肢制動。用束縛帶在穿刺側的肢體膝蓋、踝關節兩處行反方向固定,束縛帶接觸患兒處加用海綿墊,防止穿刺點出血和皮下血腫。本組患兒術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躁動,術后2 h內每5~10分鐘查看穿刺點的滲血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2 h后每30分鐘查看1次。本組有1例患兒術后10 min發現穿刺點敷料少量滲血,經醫生按壓15 min后,更換敷料,重新包扎后無滲血。無患兒出現皮下血腫。⑤煩躁的護理。給予患兒喜歡的玩具,或非營養性吸吮安撫患兒情緒。對安撫無效的患兒遵醫囑可以用10%的水合氯醛0.5 mL/kg灌腸及苯巴比妥10 mg/kg靜脈推注,鎮靜效果較好。⑥水化。由于對比劑對腎臟的影響,應對患兒進行水化,但在具體水化方案的選擇上仍存在爭議[6-9]。本組患兒采取術前6 h至術后24 h給予靜脈滴注生理鹽水水化[10],速度為1 mL/(kg·h),以減少對比劑腎病的發生。本組無患兒發生對比劑腎病。
4 討論
腦血管造影在臨床檢查過程中不但可以清楚地顯示腦血管圖像,還可測定動脈的血流量,對腦血管病變起到定位性診斷;提供病變的確切部位、范圍、嚴重程度,為手術提供可靠的客觀依據[11]。嬰兒發育不完善,解剖特殊,免疫力低下,手術、麻醉的耐受性較差,又無法交流,因而需特殊的手術護理配合。
本組術前的患兒準備,如靜脈通道、體溫、防護方面的護理不僅為之后的麻醉、手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有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也很好地保護了患兒生長發育有關的特殊腺體,體現了優質護理。術中消毒液的選擇和加溫、生命體征的嚴密觀察記錄、腦血管情況的觀察護理對預防并發癥,及時發現并處理并發癥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手術順利進行的關鍵。本組僅1例出現腦血管痙攣,及時發現處理后明顯緩解恢復,這與患兒個體差異和導絲導管刺激有關。術后涉及維持嬰兒呼吸道通暢、控制麻醉復蘇期躁動、穿刺點的護理、并發癥的預防多方面內容。除做好常規的全腦血管術后護理外,嬰兒吸痰要注意負壓大小的調節。在麻醉復蘇期特別控制嬰兒的躁動,特別要預防嬰兒自行抓脫靜脈通道及因躁動致穿刺點出血。嬰兒不配合,體格特別小,無適合的穿刺點止血裝置可用,因此穿刺點的包扎止血、出血觀察應特別耐心、細心。本組嬰兒使用先醫生手壓,再“ 8 ”字彈力繃帶包扎的方法,效果較好,僅1例出現穿刺點少量滲血。并發癥的預防方面,要監測患兒的體溫,注意保暖,有助于麻醉復蘇,預防心律失常。嬰兒代謝旺盛,免疫力較弱,大小便頻繁,極易污染穿刺點,造成感染,本組嬰兒術后均禁浴3 d,及時更換大小便污染的衣物和穿刺點敷料,僅用聚維酮碘棉簽消毒穿刺點,效果較好,無患兒發生穿刺點感染。嬰兒天性躁動,術后極易造成穿刺點出血,玩具、束縛帶、藥物的適當聯合應用效果較好,對個別因疾病原因的躁動效果略差,這與嬰兒的疾病有關。嬰兒發生對比劑腎病的相關報道較少,為預防對比劑腎病的發生,除術中嚴格控制對比劑的使用劑量外,依然使用生理鹽水水化[10]。本組無患兒發生對比劑腎病。
綜上所述,介入護理人員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習,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水平,掌握嬰兒特殊的生理特點,疾病情況,加強影像學方面知識的學習,積極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具有一定的預見性護理能力,才能更好地配合手術,使手術圓滿成功。
隨著醫學的迅速發展,全腦血管造影術已成為診斷腦血管病變的準確性有創檢查,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臨床[1],然而該技術仍很少應用于≤24個月的嬰幼兒。因嬰兒生長發育尚未完善,無自我控制能力,無法言語表達溝通,較成人更易發生插管困難、術后穿刺點出血、感染等并發癥,除了需要醫生精細高超的造影技術外,更需要特殊的手術護理[2],才能順利完成造影,為其下一步治療提供更為及時、準確的影像支持。2012年4月-2014年1月我院8例患兒在全身麻醉下行全腦血管造影術,經良好的護理配合,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在2012年4月-2014年1月期間在我科行全腦血管造影術的嬰兒腦血管疾病患兒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齡3 d~12個月,平均(10.6±1.8)個月。患兒術前均行MRI檢查,其中顱內出血5例,顱內占位3例;煩躁5例,嘔吐2例,嗜睡1例。
1.2 手術方法
1.2.1 環境準備
造影室做好空氣消毒。嬰兒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需將手術室溫度控制在(25±2)℃,濕度40%~60%為宜[2]。減少手術室人員走動,做好空氣、環境消毒。
1.2.2 介入材料準備
4F動脈鞘組(日本泰爾茂株式會社)、4F椎動脈造影管(美國強生公司)、0.035 英寸導引導絲(日本泰爾茂株式會社)。
1.2.3 操作方法
全身麻醉下,采用Seldinger技術[3]常規經右側股動脈穿刺,置入4F導管鞘,經導引導絲導入4F椎動脈造影管,行全腦血管造影。因全腦血管造影術手術時間在30~50 min,均未留置尿管。
2 結果
8例患兒均在全身麻醉下,經股動脈穿刺插管行全腦血管造影。造影結果示:4例動靜脈畸形,3例顱內占位,1例煙霧病。1例術后因躁動出現穿刺點少量滲血,采取相應護理措施后得到控制和好轉;術中無患兒死亡;術后均未發生穿刺點感染、穿刺點血腫;無患兒因護理不當出現嚴重并發癥。
3 護理
3.1 術前護理
3.1.1 患兒的準備
①患兒4 h前禁奶,2 h前禁水;到達手術室后核對患兒姓名、年齡、性別等信息,手術臺上墊紙尿褲。嬰兒發育尚不完全,造影時間較短(30~50 min),一般不插尿管。②術前使用鎮靜藥,給予0.08~0.10 mg/kg的咪達唑侖靜脈推注[2]。③給予患兒仰臥位,臀部墊一小枕,雙腿適當外展,充分暴露股動脈的穿刺部位。
3.1.2 靜脈通道的護理
建立好靜脈通道,連接 2個三通便于麻醉需要及術中給藥。一般嬰兒液體的安全滴速為10 mL/(kg·h)[4],防止過快補液,預防肺水腫,這是保證患兒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8例患兒均嚴格控制輸液速度,均未發生肺水腫。
3.1.3 維持體溫的護理
由于消毒、輸入液體、患兒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應注意給患兒保暖,對低體溫患兒要使用保溫毯。本組有1例患兒術前體溫偏低,使用小棉被墊、蓋,升高手術室溫度,30 min后復測體溫正常。
3.1.4 放射科防護的護理
用鉛圍脖、鉛手套保護好患兒的甲狀腺和生殖器官,以免影響日后的生長發育和功能。本組8例患兒均采取了放射防護措施。
3.2 術中護理
3.2.1 消毒的護理
采用加溫至35 ℃左右的1%聚維酮碘溶液消毒,減輕消毒液對患兒稚嫩肌膚的刺激,同時避免因消毒影響患兒體溫下降。消毒后及時鋪巾覆蓋,避免受涼。
3.2.2 生命體征的觀察護理
認真記錄患兒生命體征,發現異常立即報告醫生。認真仔細觀察患兒情況,保證液體通暢,適時檢查患兒體溫情況。本組患兒造影過程中均未出現生命體征異常,靜脈通道均通暢。
3.2.3 造影血管情況的觀察護理
護士要密切觀察造影圖像,嬰兒稚嫩,應提醒操作者動作輕柔,防止導絲、導管刺激使血管痙攣,或者刺破血管導致出血,及早發現異常及早處理。本組有1例患兒出現腦血管痙攣,停止操作5 min再次造影顯示明顯緩解;無患兒因操作因素導致出血。
3.3 術后護理
3.3.1 保持嬰兒呼吸道通暢的護理
由于嬰兒頭大,頸短,喉部呈漏斗形,易發生吸氣性呼吸困難。氣管插管拔管后,在嬰兒的肩下墊一小枕,使之適度后仰,保持呼吸道通暢。對分泌物過多的患兒要吸痰,負壓為8.0~13.3 kPa [5]。本組有1例患兒出現分泌物過多,吸痰后呼吸道通暢。
3.3.2 麻醉蘇醒期的護理
在麻醉蘇醒期發生煩躁時,要防止患兒墜床、自行拔掉留置針、穿刺點按壓移位出血等情況的發生。護士應及時檢查留置針情況,防止液體外滲。
3.3.3 穿刺點的護理
①按壓穿刺點。造影結束后,為防止患兒躁動引起穿刺點出血,待醫生手壓穿刺點20 min后再停麻醉。用彈力繃帶“ 8 ”字型加壓包扎12 h,術肢制動24 h。②術后1 h內每10分鐘觀察1次患兒術肢的足背動脈搏動、趾端血運情況,防止缺血或血栓形成。③觀察穿刺點,防止包扎太松或患兒躁動引起的穿刺點血腫形成。由于患兒血管細,不易穿刺,有可能因為反復穿刺,形成血腫。選擇穿刺熟練的醫生,動作輕柔,若反復幾次穿刺不成功,應做好按壓止血,再行對側股動脈穿刺。注意穿刺點的觀察,及時發現血腫,及時處理,本組無患兒出現穿刺點血腫,僅1例出現穿刺點少量滲血。
3.3.4 預防并發癥的護理
①體溫過低。在麻醉蘇醒期低體溫可導致麻醉蘇醒延遲、寒戰、心律失常等,可調高室內溫度或者使用保溫毯給患兒保暖。②防止感染。嬰兒免疫力低,一旦發生感染后果較成人嚴重。穿刺點術前嚴格消毒,術后應保持干燥,可用聚維酮碘溶液3次/d,消毒防止感染。3 d內避免洗澡及擦洗穿刺部位。若患兒大小便、嘔吐,要及時更換污染衣物,若污染穿刺點敷料,立即消毒更換。做好口腔衛生,4次/d監測體溫,防止感染。③心電監護8 h,每15分鐘測1次生命體征,2 h后,病情穩定可改為每1小時測1次。④患肢制動。用束縛帶在穿刺側的肢體膝蓋、踝關節兩處行反方向固定,束縛帶接觸患兒處加用海綿墊,防止穿刺點出血和皮下血腫。本組患兒術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躁動,術后2 h內每5~10分鐘查看穿刺點的滲血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2 h后每30分鐘查看1次。本組有1例患兒術后10 min發現穿刺點敷料少量滲血,經醫生按壓15 min后,更換敷料,重新包扎后無滲血。無患兒出現皮下血腫。⑤煩躁的護理。給予患兒喜歡的玩具,或非營養性吸吮安撫患兒情緒。對安撫無效的患兒遵醫囑可以用10%的水合氯醛0.5 mL/kg灌腸及苯巴比妥10 mg/kg靜脈推注,鎮靜效果較好。⑥水化。由于對比劑對腎臟的影響,應對患兒進行水化,但在具體水化方案的選擇上仍存在爭議[6-9]。本組患兒采取術前6 h至術后24 h給予靜脈滴注生理鹽水水化[10],速度為1 mL/(kg·h),以減少對比劑腎病的發生。本組無患兒發生對比劑腎病。
4 討論
腦血管造影在臨床檢查過程中不但可以清楚地顯示腦血管圖像,還可測定動脈的血流量,對腦血管病變起到定位性診斷;提供病變的確切部位、范圍、嚴重程度,為手術提供可靠的客觀依據[11]。嬰兒發育不完善,解剖特殊,免疫力低下,手術、麻醉的耐受性較差,又無法交流,因而需特殊的手術護理配合。
本組術前的患兒準備,如靜脈通道、體溫、防護方面的護理不僅為之后的麻醉、手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有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也很好地保護了患兒生長發育有關的特殊腺體,體現了優質護理。術中消毒液的選擇和加溫、生命體征的嚴密觀察記錄、腦血管情況的觀察護理對預防并發癥,及時發現并處理并發癥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手術順利進行的關鍵。本組僅1例出現腦血管痙攣,及時發現處理后明顯緩解恢復,這與患兒個體差異和導絲導管刺激有關。術后涉及維持嬰兒呼吸道通暢、控制麻醉復蘇期躁動、穿刺點的護理、并發癥的預防多方面內容。除做好常規的全腦血管術后護理外,嬰兒吸痰要注意負壓大小的調節。在麻醉復蘇期特別控制嬰兒的躁動,特別要預防嬰兒自行抓脫靜脈通道及因躁動致穿刺點出血。嬰兒不配合,體格特別小,無適合的穿刺點止血裝置可用,因此穿刺點的包扎止血、出血觀察應特別耐心、細心。本組嬰兒使用先醫生手壓,再“ 8 ”字彈力繃帶包扎的方法,效果較好,僅1例出現穿刺點少量滲血。并發癥的預防方面,要監測患兒的體溫,注意保暖,有助于麻醉復蘇,預防心律失常。嬰兒代謝旺盛,免疫力較弱,大小便頻繁,極易污染穿刺點,造成感染,本組嬰兒術后均禁浴3 d,及時更換大小便污染的衣物和穿刺點敷料,僅用聚維酮碘棉簽消毒穿刺點,效果較好,無患兒發生穿刺點感染。嬰兒天性躁動,術后極易造成穿刺點出血,玩具、束縛帶、藥物的適當聯合應用效果較好,對個別因疾病原因的躁動效果略差,這與嬰兒的疾病有關。嬰兒發生對比劑腎病的相關報道較少,為預防對比劑腎病的發生,除術中嚴格控制對比劑的使用劑量外,依然使用生理鹽水水化[10]。本組無患兒發生對比劑腎病。
綜上所述,介入護理人員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習,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水平,掌握嬰兒特殊的生理特點,疾病情況,加強影像學方面知識的學習,積極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具有一定的預見性護理能力,才能更好地配合手術,使手術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