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楊琴, 李婧, 閆慧, 張宇, 蔡海英. 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致雙眼黃斑水腫1例. 中華眼底病雜志, 2023, 39(10): 851-853.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20729-00427 復制
患者男,53歲。因雙眼視力下降3周于2021年10月9日到同濟大學附屬楊浦醫院眼科就診。1.5年前患者因右肺下葉腺癌(rT4N0M1a,Ⅳa期)在外院行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Paclitaxel 400 mg,靜脈滴注1 d)聯合帕博利珠單抗(200 mg,靜脈滴注1 d)化學藥物治療,每21天1個療程,共計15個療程。患者既往無視力下降史、眼病史及眼部手術史,無前列腺素類滴眼液及煙酸類藥物使用史。既往糖尿病病史,否認藥物過敏史。否認家族遺傳性眼部疾病史。眼部檢查:右眼、左眼最佳矯正視力(BCVA)分別為0.2、0.3。右眼、左眼眼壓分別為13、14 mm Hg(1 mm Hg=0.133 kPa)。雙眼晶狀體皮質輕度混濁。廣角眼底照相檢查,雙眼黃斑水腫(圖1A,1B)。眼底自身熒光檢查,雙眼黃斑區“花瓣樣”稍強自身熒光(圖1C,1D)。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檢查,晚期雙眼黃斑區“花瓣樣”稍強熒光(圖1E,1F)。吲哚青綠血管造影(ICGA)檢查,雙眼早期黃斑區“花瓣樣”稍強熒光(圖1G,1H),晚期無熒光素滲漏。光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查,雙眼黃斑區神經上皮層間多發囊腔,多位于外核層及內核層(外核層更明顯),以中心凹處最顯著,右眼、左眼中心凹視網膜厚度分別為745、701 μm(圖1I,1J)。OCT血管成像(OCTA)檢查,雙眼黃斑無血管區形態正常,視網膜淺層、深層及脈絡膜層均未見異常血流信號。診斷:雙眼紫杉烷類藥物誘導的黃斑水腫(TDICMO)。

1A、1B分別示右眼、左眼廣角彩色眼底像,視盤形態正常,黃斑水腫;1C、1D分別示右眼、左眼眼底自身熒光像,雙眼黃斑區“花瓣樣”稍強自身熒光;1E、1F分別示右眼、左眼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晚期像,雙眼黃斑區“花瓣樣”稍強熒光;1G、1H分別示右眼、左眼吲哚青綠血管造影早期像,雙眼黃斑區“花瓣樣”稍強熒光;1I、1J分別示右眼、左眼光相干斷層掃描像,雙眼黃斑區神經上皮層間多發囊腔
囑患者與其主治醫師溝通后,改用其他藥物聯合帕博利珠單抗治療。患者于2021年11月9日開始在外院隨訪。2021年11月18日OCT檢查,雙眼黃斑水腫減輕(圖2A,2B);右眼、左眼BCVA分別為0.5、0.3。2021年12月2日OCT檢查,右眼黃斑水腫基本消失(圖2C),左眼黃斑水腫減輕(圖2D);右眼、左眼BCVA分別為0.6、0.4。2022年1月13日OCT檢查,雙眼黃斑水腫消失(圖2E,2F);右眼、左眼BCVA分別為0.6、0.8。

2A、2B分別示右眼、左眼2021年11月18日,雙眼黃斑水腫較前減輕;2C、2D分別示右眼、左眼2021年12月2日,右眼黃斑水腫基本消失,左眼黃斑水腫減輕;2E、2F分別示右眼、左眼2022年1月13日,雙眼黃斑水腫消失
討論 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是屬于紫衫烷類的新型抗癌藥物,主要用于乳腺癌、卵巢癌及非小細胞性肺癌的治療[1]。紫杉烷類藥物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骨髓毒性及周圍神經病變,而TDICMO屬于其少見的不良反應[2-3]。TDICMO以女性、雙眼發病為多見[4];從首次開始用藥到出現癥狀的時間間隔不等,平均4.25個月(1個月~2.5年)[4-6]。TDICMO的典型特點是FFA無明顯熒光素滲漏,或僅見后期少量微弱熒光,與先天性視網膜劈裂、Goldman Favre綜合征及煙酸中毒等導致的水腫形態相似。
TDICMO病理機制不明確,主要有以下3種假設。(1)與視網膜色素上皮(RPE)功能障礙導致視網膜層間液體積存相關。早期研究發現,TDICMO患者眼電圖Arden比值減小,提示RPE功能障礙[7]。另有研究顯示,在使用紫杉烷期間,視力正常及OCT未提示黃斑水腫的患者,其旁中心凹視網膜厚度較基線水平增加,提示在此類患者中存在亞臨床RPE功能障礙,程度加重則可能誘導黃斑水腫[8]。(2)該類藥物可能破壞RPE和外層視網膜細胞骨架的微管,從而破壞依賴微管的運輸功能,誘導蛋白質滲出及液體積聚[9-10]。(3)該類藥物對Müller細胞有毒性作用,導致視網膜內的滲透梯度紊亂。既往有研究觀察了TDICMO患者的OCTA表現,未發現黃斑無血管區形態異常[11],側面證明黃斑區的血流未受影響。本例患者OCTA檢查也未發現異常的血流信號。由于不損害RPE緊密連接或影響視網膜血流,因此,TDICMO患者的FFA沒有明顯的熒光素滲漏[12]。本例患者雙眼發病,OCT顯示視網膜外層大量積液,FFA無明顯陽性表現,停藥后黃斑水腫減輕至消退,以上特征均符合TDICMO的臨床特點。除此以外,本例患者眼底自身熒光及ICGA均可見雙眼黃斑區稍強熒光,推測原因為神經上皮層水腫導致其自身色素的相對分布密度降低,從而減弱了對RPE及脈絡膜熒光的遮蔽[5]。
目前針對TDICMO,明確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停藥。既往文獻報道,患者停藥后7周~10個月水腫完全消退,但也有部分患者水腫仍然持續存在[4]。本例患者在停藥3個月余后水腫基本消失。多數報道口服或局部使用碳酸酐酶抑制劑能減輕水腫,停藥后能縮短病程[13-15]。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或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也有一定療效[16-18]。對于無法停藥的患者,考慮到給藥方式的副作用及藥物經濟成本,碳酸酐酶抑制劑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患者男,53歲。因雙眼視力下降3周于2021年10月9日到同濟大學附屬楊浦醫院眼科就診。1.5年前患者因右肺下葉腺癌(rT4N0M1a,Ⅳa期)在外院行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Paclitaxel 400 mg,靜脈滴注1 d)聯合帕博利珠單抗(200 mg,靜脈滴注1 d)化學藥物治療,每21天1個療程,共計15個療程。患者既往無視力下降史、眼病史及眼部手術史,無前列腺素類滴眼液及煙酸類藥物使用史。既往糖尿病病史,否認藥物過敏史。否認家族遺傳性眼部疾病史。眼部檢查:右眼、左眼最佳矯正視力(BCVA)分別為0.2、0.3。右眼、左眼眼壓分別為13、14 mm Hg(1 mm Hg=0.133 kPa)。雙眼晶狀體皮質輕度混濁。廣角眼底照相檢查,雙眼黃斑水腫(圖1A,1B)。眼底自身熒光檢查,雙眼黃斑區“花瓣樣”稍強自身熒光(圖1C,1D)。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檢查,晚期雙眼黃斑區“花瓣樣”稍強熒光(圖1E,1F)。吲哚青綠血管造影(ICGA)檢查,雙眼早期黃斑區“花瓣樣”稍強熒光(圖1G,1H),晚期無熒光素滲漏。光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查,雙眼黃斑區神經上皮層間多發囊腔,多位于外核層及內核層(外核層更明顯),以中心凹處最顯著,右眼、左眼中心凹視網膜厚度分別為745、701 μm(圖1I,1J)。OCT血管成像(OCTA)檢查,雙眼黃斑無血管區形態正常,視網膜淺層、深層及脈絡膜層均未見異常血流信號。診斷:雙眼紫杉烷類藥物誘導的黃斑水腫(TDICMO)。

1A、1B分別示右眼、左眼廣角彩色眼底像,視盤形態正常,黃斑水腫;1C、1D分別示右眼、左眼眼底自身熒光像,雙眼黃斑區“花瓣樣”稍強自身熒光;1E、1F分別示右眼、左眼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晚期像,雙眼黃斑區“花瓣樣”稍強熒光;1G、1H分別示右眼、左眼吲哚青綠血管造影早期像,雙眼黃斑區“花瓣樣”稍強熒光;1I、1J分別示右眼、左眼光相干斷層掃描像,雙眼黃斑區神經上皮層間多發囊腔
囑患者與其主治醫師溝通后,改用其他藥物聯合帕博利珠單抗治療。患者于2021年11月9日開始在外院隨訪。2021年11月18日OCT檢查,雙眼黃斑水腫減輕(圖2A,2B);右眼、左眼BCVA分別為0.5、0.3。2021年12月2日OCT檢查,右眼黃斑水腫基本消失(圖2C),左眼黃斑水腫減輕(圖2D);右眼、左眼BCVA分別為0.6、0.4。2022年1月13日OCT檢查,雙眼黃斑水腫消失(圖2E,2F);右眼、左眼BCVA分別為0.6、0.8。

2A、2B分別示右眼、左眼2021年11月18日,雙眼黃斑水腫較前減輕;2C、2D分別示右眼、左眼2021年12月2日,右眼黃斑水腫基本消失,左眼黃斑水腫減輕;2E、2F分別示右眼、左眼2022年1月13日,雙眼黃斑水腫消失
討論 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是屬于紫衫烷類的新型抗癌藥物,主要用于乳腺癌、卵巢癌及非小細胞性肺癌的治療[1]。紫杉烷類藥物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骨髓毒性及周圍神經病變,而TDICMO屬于其少見的不良反應[2-3]。TDICMO以女性、雙眼發病為多見[4];從首次開始用藥到出現癥狀的時間間隔不等,平均4.25個月(1個月~2.5年)[4-6]。TDICMO的典型特點是FFA無明顯熒光素滲漏,或僅見后期少量微弱熒光,與先天性視網膜劈裂、Goldman Favre綜合征及煙酸中毒等導致的水腫形態相似。
TDICMO病理機制不明確,主要有以下3種假設。(1)與視網膜色素上皮(RPE)功能障礙導致視網膜層間液體積存相關。早期研究發現,TDICMO患者眼電圖Arden比值減小,提示RPE功能障礙[7]。另有研究顯示,在使用紫杉烷期間,視力正常及OCT未提示黃斑水腫的患者,其旁中心凹視網膜厚度較基線水平增加,提示在此類患者中存在亞臨床RPE功能障礙,程度加重則可能誘導黃斑水腫[8]。(2)該類藥物可能破壞RPE和外層視網膜細胞骨架的微管,從而破壞依賴微管的運輸功能,誘導蛋白質滲出及液體積聚[9-10]。(3)該類藥物對Müller細胞有毒性作用,導致視網膜內的滲透梯度紊亂。既往有研究觀察了TDICMO患者的OCTA表現,未發現黃斑無血管區形態異常[11],側面證明黃斑區的血流未受影響。本例患者OCTA檢查也未發現異常的血流信號。由于不損害RPE緊密連接或影響視網膜血流,因此,TDICMO患者的FFA沒有明顯的熒光素滲漏[12]。本例患者雙眼發病,OCT顯示視網膜外層大量積液,FFA無明顯陽性表現,停藥后黃斑水腫減輕至消退,以上特征均符合TDICMO的臨床特點。除此以外,本例患者眼底自身熒光及ICGA均可見雙眼黃斑區稍強熒光,推測原因為神經上皮層水腫導致其自身色素的相對分布密度降低,從而減弱了對RPE及脈絡膜熒光的遮蔽[5]。
目前針對TDICMO,明確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停藥。既往文獻報道,患者停藥后7周~10個月水腫完全消退,但也有部分患者水腫仍然持續存在[4]。本例患者在停藥3個月余后水腫基本消失。多數報道口服或局部使用碳酸酐酶抑制劑能減輕水腫,停藥后能縮短病程[13-15]。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或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也有一定療效[16-18]。對于無法停藥的患者,考慮到給藥方式的副作用及藥物經濟成本,碳酸酐酶抑制劑可能是更好的選擇。